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论近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新尝试——《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摘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星/摘编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於可训,男,1947年3月生,湖北黄梅人。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与评论,文学活动和学术研究先后涉及文学评论、中国新诗、中国现当代小说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多个领域。
     
    近二十年来,随着长篇小说创作在数量上激增的同时,质量提升和艺术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作家已开始进行一些新的文体实验,萌生了一种新的艺术追求。这种文体实验和艺术追求,迄今为止,业已形成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造就了一种艺术的新质。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就长篇艺术本身而言,都意味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正在悄悄地发生一场文体革命,面临着一个新的艺术选择,其意义和价值都不可低估。
    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一、应对全球化的本土意识;二、面向“大传统”的文化视点;三、追求自由表达的写作目标。
    第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酝酿的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与这期间萌生的本土意识有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商品化浪潮冲击下发生的“信仰危机、价值失落、道德滑坡”现象,即传统的“人文精神”的溃败,由是引发了重建“人文精神”的讨论。这场重建“人文精神”的讨论,是九十年代文学也是长篇小说创作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承志、陈忠实、张炜等作家,在这期间先后推出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较早的一批长篇作品:《心灵史》、《白鹿原》、《家族》、《柏慧》、《九月寓言》等。与这期间的物化现实和欲望化浪潮相对应,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都涉及一些精神性的追求和人格理想、心灵家园的坚守问题,这些作品所表达的中心题旨,所追求的精神价值,也因而成了这期间“人文精神”重建的思想资源。如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寻根”之后,“文化”成了作家创作追求的中心词一样,由上述作家在长篇创作中率先张扬的“人文精神”,此后也成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长篇创作的精神追求。
    与此同时,全球一体化的文化模式,泯灭了文化的地域差异和民族特性,造成了本土文化的焦虑和身份认同的危机。因此重建本土文化的自信,拯救本土文化的危机,使本土的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具有现代性的一种精神文化形式,就成了一种选择的必然。凡此种种,正是上述力量的作用,使这期间的作家普遍萌生了一种本土意识,造就了包括长篇创作在内的文学发展的一种本土化趋势。
    第二,作家的文化视点是落在整个本土文化的“大传统”上面,而不只是“民间的”或所谓“劳动人民”的“小传统”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主张“打通”文史哲,回到中国古代“原始的‘书’”的状态,是近期长篇小说文体革命的一个大胆的设想和尝试。这种设想和尝试意味着中国全部文化遗产都将向长篇小说文体敞开,供长篇作家任意取用。
    中国古代这种文史哲不分的著述传统,从某种“纯文学”的观点看,可能影响文学文体的艺术纯粹性,但正因为文学从文史哲的混成体中分离出来之后,太过强调自身的纯粹性而不免画地为牢,为自己定下了许多束缚手脚的禁忌和规矩。重新回到文史哲不分的“原始的‘书’”的状态,是解除这些禁忌、破除这些规矩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文学文体从文史哲不分的“原始”状态分离出来,无疑是文学发展的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当这种进步已经造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从一个更新的意义上,重新回到这种文史哲不分的“原始的‘书’”的状态,就是一次“文体的大解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