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台湾中生代诗人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争鸣》2014年第201 何言宏 参加讨论

    “蕴藉”的、“植根于传统中国诗”的“一种坚实纯粹的抒情主义”,在陈义芝,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姿态。面对我们的个体生命,我们的记忆、情感、想念,和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外部世界——诸如我们的亲人、家庭、家园、家族、社会、历史、祖国、大地甚至是遥远的异邦……陈义芝不避其中“丰富的痛苦”而又能以坚忍与旷达出入其中,让我们对生命——和对我们的人世——仍然有爱,仍然有信念。台湾的著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孟樊先生曾经在“家族诗”的意义上来讨论陈义芝的写作,诸多洞见中,我对其所发现的陈义芝关于父亲的作品中“光”的现象最为感佩。实际上,不仅是在这一类作品中,在陈义芝的很多诗作中,“光”,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苍天之下,大地之上,众生的对于大地的信托和对光的仰望,是我们的最为根本的生命情态。陈义芝所着重表现的,经常就是生命中晦暗的时刻,是“当日光隐入层云”,生命经受着悲哀、痛楚或者是错失的时刻,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时刻,对于“光”的期待和想望,仍然是生命根本的姿态。《蒹葭》中的诗人在“心痛”“疼惜”和“始终低回”的同时,仍不忘“为夜空系上一颗颗/晦涩的星结”;在他著名的组诗《川行即事》中,这样一种精神姿态或心路历程表现得最为突出。陈义芝生长于台湾,实为川籍,属于台湾第二代的“外省作家”,作品中所隐含着的深切复杂的身份认同至为突出。1988年,他随离乡多年的父亲回四川省的忠县老家,从起初的“西飞重庆”,到后来的“离地向南”,半个月的时间,经历了一段在他的人生中一定是非常难忘的“温暖而又百感交集的旅程”。《西飞重庆》中,我们能很强烈地感受到诗人返乡的狂喜和“奔突的心”;而到了《麻辣小面》,诗人不禁为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女性的勤苦和命运所感慨——“她自称‘被耽搁的一代’/年岁与我相仿,看去却老很多/讲起抄家下放的经验/三言两语能辣出人的泪”,“我唏哩唿噜趁热吞下//像长江一般久长的麻辣面哟/吞下历史的龙蛇文化的水怪/将我心扯紧/不教痛,但教堵住胸口/说不出一句话”,隐忍的悲情中,历史文化和同代人命运的错谬与反差,教人愤怒,也教人动容;《破烂的家谱》中,堂哥的形象以及堂哥一家三代人的苦难命运,则更是让人唏嘘不已——“从来万物本乎天……”堂哥的无奈与顺命,以及诗人对这一切的表现所包含着的精神内容,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待决的课题》是十首《川行即事》中的最后一首,归乡以来的复杂感受被诗人“填到嘴里/都咽进肚里”,酸楚难言。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悲情中,“飞机继续爬高/穿破云层……”那“隐入层云”的日光,正在被诗人所接近,我们从而也很自然地相信,大地之上,终将有阳光!“当日光隐入层云”,不过是历史晦暗的时刻;其他诸如《秋天的故事》《我思索我焦虑之三》和《仰光》等篇什中的“秋光”与“阳光”,莫不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一部诗集的“自序”中,陈义芝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对“光”的执念——
    虚清、辽阔,在天与水之间,即使黄昏,暗下来,我仍然感觉到那世界的洒金,明亮。在远方,在它深层,潮水似隐藏一巨大的帮浦,不停地推移着人生的离合。一波波,又像记忆、痛苦和慰藉,把现实推开,浮现出令人难忘的光影。
    ——是啊,生存之上,有光永恒!
    焦桐:“嬉闹着荒腔走板的岁月”
    焦桐的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突出的嬉闹感。他和我们很多人一样,青春时代,多的是单纯的热烈、明净与感伤,比如他的早期诗作“《花季》系列”,其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每一朵花蕾,在春天,/都从萧萧地等待里/醒转;/每一只蝴蝶,在人间,/都颤颤地扑动/希望的新翅。……我们一同散步去赏花,/花开的季节像年轻的心情,/年轻的心情像风筝,/高高地飞哪,/慢慢飘……”(《花季·一九八一》),这种我们同样曾有过的“年轻的心情”,是何其的纯净、动人和令我们深深地怀念。正是本着这样的“心情”,即使面对艰辛,面对苦难,我们的坚持和我们的同情,也都非常明确与单纯。这在前者,比如在焦桐早期的一首代表作《蕨草》中,那一株身处“困顿”的蕨草,“在庞大的黑暗,/黎明的边缘”,仍然“坚持在狭窄的泥土,/抵抗郁苦的霜寒”,“……上升/追求一种信念”,“远远仿佛看见,/看见阳光的草原,/草原的呼唤”,隐忍、谦卑但也断然与坚毅地奋力生长着;而后者,他在一首矿难题材的《怀孕的阿顺仔嫂》中,从罹难者妻子的角度,抒写了灾难所导致的人间悲剧,表达了他对民众的同情,其中的情感,诚挚深切,令人动容。后来像《怀孕的阿顺仔嫂》一样,关注与同情小人物,书写他们的悲欢、苦难与酸辛,成了焦桐诗作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他的一批如《她的一生》《她的故事》《她的母亲》《茶花女》《小菊》《小媚》《老娼》和《钱夫人》等妓女题材的作品,其所关切的,“从地下炼狱的矿坑转到地上炼狱的妓院”(余光中语),很有影响。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诗人人生感受与阅历的增长,特别是随着他对社会的丰富观察与介入,他的诗作中越来越多地开始出现自嘲和反讽等嬉闹性的风格,这种风格,起初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他的诗集《咆哮都市》中。这部诗集如题所示,书写的大多都是都市人的精神与生存。相对于大陆,台湾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很多方面的转型都要领先一些,都市化进程及其所导致的种种问题,无疑也比大陆出现得早,焦桐敏感地对这些问题率先做了批判性的揭示,“咆哮都市”中人的仓皇与焦虑(《咆哮都市》《留学》《分期付款》等)、职场人生的生存面相与种种不堪(《薪水袋》《座谈会》《名片》《超级市民》《等因先生》《奉此小姐》《台湾雅辈》《路过西门町》《OK,老板》《年终奖金》和《失业》等),这些我们1990年代以来才逐步遇到的问题,在焦桐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中就已有着充分的书写。不过我以为,焦桐所揭示的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台湾并没有消失。我个人的感觉,台湾市民的文明素质普遍要高于我们,在很多公共场所,人们都鸦雀无声,文明有序,而不像我们这里牛喊马叫地喧腾无比,但是在另一方面,自焦桐《咆哮都市》发表的1986年以来,那里的都市仍旧在“咆哮”,别的不说,就说那里城市中的“摩托凶猛”,就让人印象深刻,像当年的焦桐那样“用棉花来巩固听觉城堡”得有一眠的经验,我也有很多。基本上,焦桐所揭示的,其实是现代病,是现代性进程中似无良方和无药可救的种种顽症,因此,焦桐只有反讽,只有以嬉闹般的笑谑风格来表现其不满。当年的那一株虽陷于“困顿”与“霜寒”,但却仍然昂扬向上,“追求一种信念”,并且向往着“阳光的草原”和“草原的呼唤”的蕨草,如今已经像《薪水袋》中所写的那样,只是牵挂着存折上简单的数字,在下班的车轮与人群中,“紧紧揣着薪水袋”。想一想我们的实际人生,往往都只是像这首诗所感慨的那样,“今天的胸膛不像以前饱满/昨天的抱负愈来愈矮/想到一直亏空的岁月/风中的头发啊开始飞白/银行的存折还牵挂简单的数字”——时间飞逝,理想“紧缩”,岁月已荒腔走板,不复如昨,我们莫衷一是、进退失据,差可取用甚至是自我保护的精神姿态,也许只有嬉闹,只有反讽。
    焦桐嬉闹得最为杰出的作品,还是他的《完全壮阳食谱》。我个人以为,《完全壮阳食谱》完全够得上是现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几部奇书之一,仅以此书,焦桐便可以荣入正典,享有我们的尊敬与喜爱,该书出版后的好评如潮,已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部诗与食谱文类杂糅,将政治、情色、食欲与文化烩于一炉的奇书中,焦桐精彩纷呈,极其夸张、荒诞与戏谑之能事,以其出色的想象力和食、色方面行家里手般的高超技艺、广博才学,颠覆迷思,解构神话,拆除种种貌似庄严的“堂皇叙述”,其效其力,请看谨录于此、作为二十四道食谱之开篇之作的《日出东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