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 刘克敌 参加讨论

    20世纪50年代初因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而爆出名的李希凡和蓝翎,在其论著中更是不止一次引用鲁迅的有关论述,作为他们文章的立论出发点。如李希凡的《沉沙集——李希凡论红楼梦及中国古典小说》中,就多次引用上述数段鲁迅的论断作为自己评价《红楼梦》的理论基础。在该书的《极摹人情世态之歧》一文中,李希凡写下这样高度评价鲁迅研究的话:“鲁迅给予《红楼梦》以如此高度的评价,而且是早在二十年代,的确显示了他的小说史家的深邃、卓识的眼光。”(23)
    另一位“红学”研究名家蒋和森,曾在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有关《红楼梦》的长文中两次引用鲁迅的话作为理论依据,(24)不过没有一次是鲁迅评价《红楼梦》的内容,而是鲁迅就其他话题所发表之议论。这本身颇耐人寻味,因为就蒋氏此文的题目看,他所评述的内容,本该很适合引用鲁迅有关《红楼梦》的论断。那么,这是否说明他对鲁迅的“红学”研究多少有些不以为然?而且,从蒋和森其他“红学”论文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受到了鲁迅的影响,如“中国文学从《诗经》开始就歌颂爱情,虽历千年而不少衰,发展到明清更是广及于戏曲小说。但那些作品虽然各有冲击封建社会的意义,却总是跳不出一个范围,即大都不脱‘郎才女貌’、‘夫贵妻荣’、‘五花诰封’这类爱情理想和人生追求。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才完全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格局”。(25)蒋和森这段话虽没有明指,但显而易见脱胎于鲁迅的那句“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26)
    当代学者陈平原在《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中谈到清代小说时,也是引用鲁迅的“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作为对《红楼梦》的最高评价。(27)至于其他学者之引用和评价,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自然,由于鲁迅特殊的思想文化和文学领袖地位,很多学者都会对鲁迅的《红楼梦》研究给予高度评价,也会在相关研究中引用鲁迅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出发点。所以,要正确判断鲁迅研究的价值以及对“红学”研究的影响,还是要回到学术研究本身,具体分析鲁迅的研究是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此,看看作为“新红学”代表人物的胡适、俞平伯如何评价鲁迅的有关研究,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尺度。(28)
    胡适在1928年写的《白话文学史》“自序”里这样评价鲁迅的小说研究:“在小说的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29)1936年11月,胡适的学生苏雪林致信胡适,攻击鲁迅。胡适在12月14日的复信中却高度评价了鲁迅:“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30)不过,对于鲁迅有关《红楼梦》的观点,胡适似乎没有什么评价。
    再看俞平伯,首先要注意他与鲁迅的“师友渊源”关系: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是鲁迅老师章太炎的老师,因为此段关系,俞平伯曾把自己小时与俞樾的合影照片复制品赠送给鲁迅。其次,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引用了俞樾有关《红楼梦》的两段评述。再就是《中国小说史略》正式出版时,鲁迅将俞平伯当时有关《红楼梦》研究的主要观点列入书中并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俞平伯对于鲁迅的《红楼梦》研究以及小说史研究持怎样的态度呢?
    1923年秋,俞平伯应聘到上海大学教授中文,负责中国小说的讲授课程,为了备课,他想通过周作人向鲁迅索要一份《中国小说史》讲义。(31)当年8月5日,他写信给周作人:“下半年拟在上海大学教中国小说。此项科目材料之搜集颇觉麻烦,不知先生有何意见否?鲁迅先生所编之《中国小说史》讲义,不知能见赐一份否?”(32)俞平伯应该没有从周作人处得到此讲义,因为这时周氏兄弟已反目成仇,而刚从南方回到北京的俞平伯尚不知情。后来俞平伯是通过孙伏园从鲁迅处借到《中国小说史》讲义,看后又由孙伏园归还鲁迅。当年9月2日,俞平伯返回上海前写信给周作人:“我明日拟偕绍原南下,因事冗路远,未能再走诣一次,至歉!《小说史》讲义在鲁迅先生处借得一册,觉得条理很好。原书仍交伏园奉返,请您晤他时为我致谢。”(33)这个“条理很好”虽是正面性评价,但考虑到两人之间的准师生关系,也不算是很高的评价。至于俞平伯对鲁迅《红楼梦》研究的态度,应该是属于抽象肯定而具体忽视。俞平伯在其红学专著中,基本没有提及鲁迅,没有对其“红学”研究观点进行肯定性评价。(34)
    综上所述,作为“新红学”的代表人物,胡适和俞平伯对于鲁迅的小说研究成就给予较高评价,但对于其《红楼梦》研究及有关论断并未给予特别关注,这既与鲁迅没有专门的“红学”论著及主要成就为文学创作有关,也与他们两人在“红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关——大概他们感到自己已站在群山之巅,所以对于其他人的研究,多少都抱着俯视的态度。
    至于“鲁学”研究界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鲁迅的学术成就评价较高,但实际上并未给予足够关注,这只要看看数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两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就可以明了。唐弢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钱理群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都把鲁迅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在所有作家中只对鲁迅用了两章篇幅进行论述。但即便如此,它们阐述的重点仍是鲁迅的文学创作成就,而对其学术研究却论述甚少,对于《中国小说史略》则更是一句带过,没有具体评价。考虑到二者的文学史属性,自然会把论述重点放在作家作品和相关时代背景的讨论,但对鲁迅的学术研究处理如此简略,不仅反映了作者所受时代背景制约的局限,也反映了现代文学研究界整体上忽略鲁迅的学术成就这一状况。从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构和发展演变的角度,鲁迅本应列入被重点考察的对象,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从学术思想发展史角度,审视鲁迅的《红楼梦》研究以及他在研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现代学术视野,并分析他的相关研究对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产生的影响,是一个较为迫切的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