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文化的盛宴——论《檀香刑》的文化意蕴(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 王恒升 参加讨论

    看到这些愚昧至极的可悲可叹的想法、做法,试想一下,难道这仅仅是高密东北乡人的观念专利?显然不是!莫言早就说过,“高密东北乡”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精神的故乡。它如同鲁迅笔下的鲁镇、未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早已超出了地理学的意义,具有了国家、民族的某些象征意味。因此,《檀香刑》与其说是为高密东北乡人画像,不如说是为当时的中国人画像。
    《檀香刑》洋溢着浓郁的侠义文化。侠义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不像儒、释、道文化那样正统,影响巨大,但自古就有,并一直弥漫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不衰。中国最早的侠义故事出在何时、什么内容已不确考,但西周早期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故事,就颇见侠义精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侠义之士频频出现,如聂政、聂荌、荆轲、高渐离等人,他们以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终将个体的侠义精神发展成了群体的侠义文化。至于后来的历朝历代,侠义文化早已浸淫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化作了灵魂的一部分,所以侠义之士层出不穷。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是描写侠义之士的,如《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桃园三结义”、“梁山泊聚义”更是家喻户晓的侠义故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有明显的侠义性格和侠义精神,他打出的“替天行道”的旗号,就是古代侠士们最著名的招牌。根据古代侠士们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完全可以总结出他们普遍具有的基本特征,即:重然诺,讲义气,轻生死,薄名利,性格果断豪爽,行事干脆利落。
    如果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檀香刑》中的人和事,便不难发现,其中也多有侠义之士,张扬着侠义文化。其中一个是孙丙。孙丙领头抗击德国人修铁路,固然有为妻儿报仇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出自侠义文化养育而成的天性使然。他不愿意看到异族在自己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不许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振臂一挥,竖起反抗大旗。他后来本有逃出牢笼的机会,但宁可慷慨赴死,也不愿意苟且偷生,更显侠义精神。其二是朱八和小山子。作为丐帮领袖和子弟,原本是混吃骗喝、得过且过的,不仅地位低下,而且名声不好。但他们终被孙丙的英雄气节所感动,于是合谋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现代版的“狸猫换太子”的大戏。然而孙丙拒绝了他们的好意,没有配合演出,致使二人惨遭杀害,为侠义精神画上了浓彩重抹的一笔。其三是钱雄飞。钱雄飞是小说为了交待赵甲高超的刽子手本事而牵扯出的一个人物,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本来有不可限量的辉煌的前途,但为了伸张正义,给“戊戌六君子”报仇,为国家除害,他挺身而出,刺杀袁世凯。但遗憾的是,他的两把手枪都没有打响,致使自己被俘,最终被赵甲凌迟五百刀而死。面对酷刑,他至死都没有吭一声,表现得如此顽强与高贵,让见多识广的赵甲都感到不可思议,赧然满面。其四是高密东北乡的众乡亲。他们虽然愚昧盲从,生活困难,但不乏侠义精神。在本能驱使和狭义文化的熏陶下,他们勇敢地高举起了铁锨、二钩子等农业生产工具,同武装到牙齿的德国鬼子拼命。
    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神雕侠侣》中曾借郭靖之口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这个角度说,孙丙、钱雄飞、朱八、小山子以及高密东北乡的众乡亲,他们的侠义行为,无论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无不闪耀着素朴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檀香刑》是一座丰富的民间文化宝库。民间文化与官府文化、庙堂文化相对应,是由来已久约定俗成的。如果说代表官府的庙堂文化是严肃的、单调的,那么代表社会的民间文化就是活泼的、多彩的。《檀香刑》中的民间文化虽然不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但涉及的方面还是比较多的,表现也比较细致。
    其一,是民间戏曲茂腔。茂腔,小说中叫猫腔,是流传在高密东北乡一带的地方小戏。它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唱词通俗易懂,深受人民喜爱。茂腔中的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莫言自小受到茂腔的熏陶,曾说:“我小时候经常跟随着村里的大孩子追逐着闪闪烁烁的鬼火去邻村听戏……听戏多了,许多戏文都能背诵,背不过的地方就随口添词加句。”“这个小戏唱腔悲凉,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高密东北乡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够哼唱猫腔,那婉转凄切的旋律,几乎可以说是通过遗传而不是通过学习让一辈辈的高密东北乡人掌握的。”⑩莫言对茂腔的感受,作为对故乡的一种记忆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脑海中。他感慨地说:“猫腔是渗透在我血液里的一种声音,假如故乡有声音,那就是猫腔。”(11)茂腔不仅促成了《檀香刑》的写作,启发了莫言的写作灵感:“最初的一闪念是地方戏。我当兵第三年,头一次回家。大约早上六七点钟,我一下火车,从车站广场一个破破烂烂的卖油条的小铺子里传出茂腔的声音,我的眼泪哗哗地就下来了——如果故乡有声音的话,茂腔就是它的声音。单纯地写茂腔也不能构成一部小说,又跟胶济铁路的历史、民间抗殖民侵略的英雄故事、义和团、神话传说等等嫁接起来。先是有一些具体的细节,然后再慢慢地扩展,扩展到人物,再扩展到人物周围的人物,脉络就慢慢形成了。”(12)而且,茂腔本身也在《檀香刑》中得到了形象的展示,成了小说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构成。在小说的《凤头部》、《豹尾部》几章,莫言开头就引用了民间流传的茂腔《檀香刑》中的几个人物的唱词,既风趣又生动,一下子就将读者引入到了作者精心设计的艺术境界中。如《第一章·眉娘浪语》:
    太阳一出红彤彤,(好似大火烧天东)胶州湾发来了德国的兵。(都是红毛绿眼睛)庄稼地里修铁道,扒了俺祖先的老坟茔。(真真把人气煞也!)俺亲爹领人去抗德,咕咚咚的大炮放连声。(震得耳朵聋)但只见,仇人相见眼睛红,刀砍斧劈叉子捅。血仗打了一天整,遍地的死人数不清。(吓煞奴家也!)到后来,俺亲爹被抓进南牢,俺公爹给他上了檀香刑。(俺的个亲爹呀!)(13)
    据《檀香刑·后记》,莫言年轻时候曾和邻居们根据孙丙抗德的民间传说编写过茂腔《檀香刑》,而小说中引用的戏文,也是后来县里编剧加工整理过的剧本。由此可见,小说中写到的茂腔很真实,也很有地方特色。对于一些读者来说,也许难以接受《檀香刑》不同寻常的艺术风格,但是只要接受了茂腔,再来阅读理解《檀香刑》,那就容易多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猫腔戏班班主孙丙由于演了一辈子戏,戏中人物的精神已经深深地浸入到他的骨子里面,所以他把现实生活乃至后来所受的檀香刑也就当成了要演出的一场大戏,并且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够出彩,观众越多越好。其实,从聚众抗德开始,他就已经提前进入了角色,化名大宋元帅岳鹏举,开始了在现实生活中的演出。只不过到了承受檀香刑,演出才真正达到了高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