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情节与主题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情节,而且认为情节是关键,从而高居悲剧的六大要素之首(然后才是戏景、性格、语言、唱词和思想)。但文艺复兴运动以降,作家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迅速擢升。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家的个性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并开始出现主题先行、观念大于情节的倾向。正因为如此,相对于席勒,马恩更推崇情节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莎士比亚化”。[14]但主题先行的倾向愈演愈烈,许多现代派文学则几乎成了观念的演示。情节被当作冬扇夏炉而束之高阁。于是文学成了名副其实的传声筒及作家个性的表演场。因此,观念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但是,从时代的高度反思二十世纪文学,尤其是小说,我们不能不承认情节与主题的天平曾严重失衡,也不能不承认相当一部分先锋小说,如扑克牌小说,乃至乔伊斯们、科塔萨尔们、罗伯-葛里耶们的表演是值得怀疑的。 格非当认同这种怀疑。这一点可以由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验证:一是他对情节的相对重视;二是他在观念、主题方面的相对内敛。首先,《人面桃花》的情节设置相当刻意。作品从“父亲”出走、秀米初潮说起,有噱头,有伏笔,有惊奇,有关子,可谓内容庞杂,悬念迭出。其中,张季元同“母亲”的关系被暗示为某种蹊跷,但他却义无返顾地爱上了“母亲”的女儿秀米,而这份感情被革命加爱情的那份日志记录下来,居然彻底打动了原本对之颇有些反感或犹疑的少女芳心。然后,张季元被杀,秀米终于彻底革命或自暴自弃了,她居然对自己的身体完全失去了尊重与爱惜。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背后活高高在上的绝对精神,便是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精神与自然等对应关系的完美统一。因此,从古典美学的角度看,秀米这个女主人公的行为或可称之为反认同间离,盖她一直在突破上述关系,以至于她的每次转变都显得有些突兀,从而消解了人物在读者心目中激发认同的力度。但从格非所选择的题材看,她的突兀和反常又恰恰强化了时代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在六指密谋、马弁叛主等一系列事件中延伸至对世道人心的揭发。 说到人物或情节的荒诞,小说的主题就显得颇为沉潜,甚至含混。它可以是革命,是命运,是爱情;也可以是乌托邦或反乌托邦,元小说或历史小说或反历史小说;甚而如前所说,它可能是悲剧,但也可能是喜剧,乃至闹剧。总体说来,悲剧比喜剧更需要氛围。一个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需要充分锻造的,否则他的毁灭将难以博得读者(观众)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震撼与眼泪。喜剧却不然,一个笑话,无论多么突兀,都能产生效果。这是古典悲剧更需要情节支撑的原因。《人面桃花》由于游移于悲-喜剧之间,人物命运的古典逻辑被相对瓦解,以至于遗传学、集体无意识等近现代因素占据了较为显眼的位置。这就使得人物的完整性或复杂性、吸引力或感染力受到了相应的制约或弱化。这是现代艺术修正古典艺术所付出的代价,但同时强化的观念和丰富的主题对此作出了一定的弥补。两者在格非的小说中产生了有趣的平衡与反平衡较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