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五四儿童文学参与现代中国想象的话语实践(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吴翔宇 参加讨论

    隐喻未来的新儿童在五四时期依然缺席
    在中国形象的塑造中,五四作家找到了身体与国家相互隐喻的契合点,以此探究中国机体的病源。儿童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两组隐喻系统完成:一是柔弱的儿童隐喻 “疾病中国”;二是失语的儿童隐喻“无声中国”。儿童身体的柔弱表征折射了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问题,其中文化空间充当了判定儿童价值的场域。“儿童”与“成人”的对立则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关系模式,二者不同话语体系的对峙与冲突突显了中国社会分层的文化特质。五四儿童文学先驱既发现了那些被空间吞噬的“弱性儿童”,又试图发掘那些对抗空间的“强力儿童”。然而,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在五四时期,隐喻未来的新儿童依然缺席。
    除了空间层面的反观外,五四知识分子还从时间维度考量儿童。儿童的成长即是其走向社会与寻找自我的双重建构。五四儿童文学作家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书写成“反成长”的时间轨迹,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儿童对传统观念的依赖,与其作为未来新人的价值相悖反;另一方面,对儿童之将来的期许,脱离了当前现实的土壤。五四儿童文学揭示了社会传统的强大及惰性,也意味着“新人想象”这一话语实践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的伦理基础,这充分彰明了五四儿童文学内蕴的现实主义立场和精神指向。
    由于增添了想象中国的话语实践,五四儿童文学的理论体系、精神指向更切近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历史与人生。儿童文学不再游离于社会之外,而是成为反映和观照中国的一面镜子。儿童与成人所组成的关系模式为儿童文学提供了张力结构,但二者逐渐由冲突转向融通,最终统一于“想象中国”这一宏大叙事。然而,在这一话语体系中,作为儿童文学生产者的成人将儿童视为表述其思想观念的工具,打破了儿童与成人本该拥有的张力平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五四儿童文学的艺术传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