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本文所引刘勰《文心雕龙》,均据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下不另注。 ②六条语料均据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8、1373、81、90、37、61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8页。 ④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996页。 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25页。 ⑥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31页。 ⑦《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373页。 ⑧《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24、425、425页。 ⑨《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81页。 ⑩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中华书局1988年,第84页。 (11)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54页。 (12)《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996~997页。 (1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591页。 (14)《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37页。 (15)《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61页。 (1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第1、294页。 (17)《四库全书总目》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第294页。 (18)这六条诠解均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7、17、19、23、28、37页。 (19)《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5页。 (20)《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460、75页。 (21)《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5页。 (22)《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313页。 (2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24)程树德:《论语集释》第1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234~235页。 (25)郭庆藩:《庄子集释》第3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749~750页。 (26)《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9、23页。 (27)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1065、1069页。 (28)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第558~560页。 (29)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2册第425页、第3册第772页。 (30)《四库全书总目》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第1页。 (3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下册,中华书局1965年,第1779页。 (32)《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66页。 (33)《文选》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5页。 (34)《四库全书总目》下册,中华书局1965年,第1779、1779页。 (35)《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9页。 (36)郭绍虞称“司空氏所作重在体貌诗之风格意境”。见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