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论苏州作家的日常生活书写(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小说评论 李静/陈诚 参加讨论

    二、苏童的游荡和逃亡
    从苏州走出去的作家苏童,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苏州城北的一条百年老街上度过,创作中三分之一部分都和苏州的“香椿树街”有关,可见香椿树街承载着作家童年的成长记忆,也是苏童“行走”日常生活横切文革历史的重要空间。居住在弯曲、闭塞、阴暗的香椿树街的人们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是“文革”的紧张和不祥还是降临于此,于是香椿树街的心境和生存境遇逐渐发生改变,甚至弥散着突然降临的死亡气息。日常空间对于政治权力的实施并不是完全被动地顺从地格式化,香椿树街的各色人对于“文革”出现不同的经验和心思,普通生活的空间逻辑在面对革命政治的侵入时自发地启动了运作机制,某种程度上是对革命权力的抵制和消解。这是一代人对于“文革”的另一种记忆空间,少年视野里的“文革”岁月充满了日常的灰暗无聊和青春的绝望躁动。苏童对暴力的迷恋和激情流淌出与陆文夫、范小青等平和冲淡、柔糯文雅的苏州日常记忆的一种变奏。
    如果说范小青善于用规避、转移、遗忘、找寻等策略来抵抗日常生活的平庸,那么苏童则善用游荡、逃亡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精神的还乡。“游荡”是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读出的对资本主义城市生活寓言式观察、体验和表达的方式,“游荡者”(flaneur)虽然隐身于人群之中,却不同流合污。在苏童的狭小、杂乱和破败的“香椿树街”这个日常生活空间中也存在一个少年游荡者,香椿树街是游荡者的背景,它没有早期工业技术的勃勃生机,更多是一个自然景观——白铁铺、药铺、裁缝铺,耍蛇的、卖西瓜的、拣破烂的——加剧了它的沉闷、单调和乏味。“一条狭窄的南方老街,一群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南方少年,不安定的情感因素,突然降临于黑暗街头的血腥气味,一些在潮湿的空气中发芽溃烂的年轻生命,一些徘徊在青石板路上的扭曲的灵魂。”⑦香椿树街如此狭小有限,淹没吞噬着孑然一身的少年游荡者,于是“游荡”或者与回眸对视,游荡者最终留下一个孤独忧伤的身影,例如喜欢观望那些悲惨的死亡现场、喜欢收集死人遗物的剑听着那些人对死因的推测感到可笑而荒唐,他始终鄙视旁观者们自以为是或者悲天悯人的谈论,每逢那种特殊的时刻,人群中的剑总是显得孤独而不合时宜。但剑依然执着于他在铁路上漫游和寻找(《沿着铁路行走一公里》);“游荡”或者和挑衅结盟,游荡者最终演变为一个滋事者,如“东风中学”的少年们日常生活乐趣就是打沙袋和拜师学武,达生最终用生命完成一场暴力恶斗的祭奠(《城北地带》),小拐目睹触目惊心的帮派血战后反而激起更狂暴的梦想,刺青暴力的代价就是把他渐渐地变成孤僻而古怪的幽居者(《刺青时代》);“游荡”或者与情欲互动,游荡者成长为一个躁动的个体,如毛头和丹玉在竹林带有诡谲唯美的以身殉情(《桑园留念》),为了报复母亲的堕落,少女舒丽与舒工上演的荒诞情欲(《舒家兄弟》),红旗对香椿树街上最美丽的女孩美琪的青春躁动(《城北地带》)。总之不管是忧伤美丽的身影、还是滋事者、躁动者都颠覆着传统小城镇的温情、纯朴的诗意想象,也解构着都市市民日常生活空间的琐碎、无聊,这里上演着被遮蔽的、原生态的、粗糙的、苦难的、但不是“一潭死水”的民间市井生活:一个贫乏的“恶之花”时代里阴暗的人性和压抑的激情渐次登场,而毁灭性的后果必然成为游荡者出逃的理由和动力,正如《南方的堕落》中金文恺那苍白的脸和枯瘦的手指与“小孩,快跑”的箴言,也正如《沿着铁路行走一公里》的剑对那列上海至哈尔滨列车的向往和猜想,里面蠢蠢欲动着对铁路、生命、世界的好奇和渴求。
    苏童曾说:“逃亡好像确是我所迷恋的一个动作”,“这样一种与社会不合作的姿态”,“是一个非常能包罗万象的一种主题,人在逃亡的过程中完成了好多所谓他的人生的价值和悲剧性的一面”⑧。在作家的主体审美结构中,都需要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时空的支撑。苏童选择了由崩溃人性和堕落欲望聚合在一起的时间碎片和空间缩影,无疑这是非常现代感的时空观念。于是在“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空间游弋中,在城市和乡村地理边界中,“逃亡”成为缝合碎片时空的一条主流,金桥要设法逃离污浊、腥臭的肉联厂(《肉联厂的春天》)、孔令丰要沉醉于戏剧演出躲避父母阴暗人性的角逐(《园艺》)、牛车队要逃避战争的惨烈,实现镇静优雅地行走(《三盏灯》)、139个新老竹匠疯狂执拗地逃离故乡涌入城市(《1934年的逃亡》)……诸如此类摆脱固有生活空间的逃亡行动,虽然被动无奈、虽然难逃宿命的失败,但是对他们来说,只有逃亡才有生存的可能和希望,而生存的希望空间就在不断逃遁中,这个逃亡实质是对既定生活和命运的拒绝、反抗和反征服。如《逃》中的陈三麦无法忍受单一的日常生活空间,他逃离家乡、逃离妻子、逃离朝鲜战场,一生都在用疯狂的逃亡为生命寻找新的空间,直到临终仍是逃亡的姿势“竭力挣脱婶子的怀抱,把头侧向窗外”;《米》中的五龙逃离了故乡的水灾旱灾,千辛万苦在颠簸的夜色中逃亡,光怪陆离的城市收留他却又设下重重罪恶的陷阱,于是五龙成为霸主之后在垂死之际执拗地带着一车白花花的大米逃离城市、奔向故乡,荒诞的是即便回乡的火车向北开,五龙的心仍然在向南堕落。“不断逃亡”就是陈三麦、五龙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的支柱,也是他们寻找精神家园的动力,现代人失落漂泊的灵魂只有在逃亡和还乡的悖论中寻找皈依,或者说逃亡、漂泊、还乡的三位一体的日常生活空间本身就构成对精神家园皈依,从中我们可以触摸到苏童对现代生存的彻骨痛感,也体现出人类在超越和救赎日常生活空间时亘古不变追寻彼岸世界的韧性和执拗。近年来,苏童的现实行走依然离不开香椿树街,但是已日渐从晦暗走向澄明,并不断提供进入世界新的通道,苏童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