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从“传奇”到“故事”——《繁花》与上海叙述(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 黄平 参加讨论

    三、上海的花朵,或诗意
    值得补充的是,《繁花》不是关于上海的“恶之花”,上海的花朵,或者说小说的诗意,悄然开放于阿宝们的少年时代。作者写起倍蒂、雪芝这些少女,笔端充满温情,和他笔下的成年男女比起来完全是两套笔墨。小说中有两处魔幻笔法,其一是汪小姐怀上怪胎;其二是倍蒂变成金鱼,对比如此显豁。作者就这样让天真的倍蒂与沧桑的阿婆消失在“文革”的喧嚣中。见到她们最后一面的姝华,向阿宝重述了当晚神奇的蛛丝马迹:
    阿宝不响,心里想到了童话选集,想到两条鱼,小猫叼了蓓蒂,阿婆,乘了上海黑夜,上海夜风,一直朝南走,这要穿过多条马路呢,到了黄浦江边,江风扑面,两条鱼跳进水里,岸边是船艏,锚链,缆绳。三只猫一动不动。阿宝说,这肯定是故事,是神话。(27)
    这个例子可以被写入卡尔维诺《未来文学千年备忘录》“论轻逸”一章,卡尔维诺通过精读柏修斯(Perseus)斩断美杜萨首级的神话揭示文学的“轻”,“只要人性受到沉重造成的奴役,我想我就应该像柏修斯那样飞入另外一个空间里去”。(28)在蛇蝎爬行的世界里,金鱼被小猫叼住,像飞起来一样轻盈地掠过一个又一个屋顶,消失在黄浦江中。这是“故事”飞翔起来后的样子,无论被叫做“童话”还是“神话”。套用纳博科夫的名言,没有这样的童话,世界会显得不真实。
    同样,阿宝的少年恋情,也像一个童话故事。他第一次见到雪芝时,作者以古典口吻形容:“吐嘱温婉,浅笑明眸。”(29)
    雪芝也确实像从古典时代穿越到上海的少女,喜欢临帖、打棋谱、集邮,称呼对联为“堂翼”。小说中其他人物都很暗,但是作者笔下的雪芝仿佛被一束光照亮,一切栩栩如生、气韵流动。作者写起雪芝就像雕琢一件艺术珍品,反复回想,似乎渴望雪芝在小说中活过来,贪心地不放过每一处细节:
    雪芝背了光,回首凝眸,窈窕通明,楚楚夺目,穿一件织锦缎棉袄,袖笼与前胸,留有整齐折痕,是箱子里的过年衣裳,蓝底子夹金,红,黄,紫,绿花草图案,景泰蓝的气质,洒满阳光金星。(30)
    而当雪芝与阿宝最终分手时,小说满含深情,回归一种古典式的写法,这是小说中极感人的段落之一:(31)
    雪芝靠近一点,靠近过来。阿宝朝后退,但雪芝还是贴上来,伸出双手,抱紧了阿宝,面孔紧贴阿宝胸口。阿宝轻声说,松开,松开呀。雪芝不响,阿宝说,全身是油。雪芝一句不响,抱紧了阿宝。阳光淡下来,照亮了台面上,阿宝寄来的信。雪芝几乎埋身于阿宝油腻的工装裤,轻声说,阿宝,不要难过,开心点。雪芝抱紧阿宝。复杂的空气,复杂的气味。阿宝慢慢掰开雪芝的手,朝后退了一步,仔细看雪芝的前襟与袖口。
    有意味的是,小说结尾,少年时代的繁花近乎枯萎,作者神来之笔地又布施一点希望,雪芝和阿宝经历了各自人生的历练,在凝滞的中年似乎又出现一丝可能:
    此刻,河风习习,阿宝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一个女声说,喂喂。阿宝说,我是阿宝。女声说,我雪芝呀。阿宝嗯了一声,回忆涌上心头。阿宝低声说,现在不方便,再讲好吧,再联系。(32)
    尽管雪芝已然嫁作商人妇,但这里的重逢不涉及道德评判,更像是一处隐喻:现代的、太现代的上海人,对于古典时代的怀念。在卢卡奇看来,古典时代是极幸福的时代:“世界广阔无垠,却又像自己的家园一样,因为在心灵里燃烧着的火,像群星一样有同一本性。”(33)借用特里林在《诚与真》中的论述,那是现代之前的时代,是自我尚未分裂的时代,是高于“真实”与“真诚”的时代。(34)在古典的秩序中,“心灵的每一行动都变得充满意义”,(35)上帝所代表的超验秩序的解体,固然是作为现代意识形态核心的个人主义“世界的祛魅”的必然结果,标志着现代小说诞生的鲁宾逊式的“外在于社会而成为完全胜任的人类主体”的个人固然也有其伟大的进步性,但查尔斯·泰勒也深刻地指出:“人们过去常常把自己看成一个较大的秩序的一部分……借助于怀疑这些秩序,现代自由得以产生。但是,这些秩序在限制我们的同时,它们也给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行为以意义。”(36)
    只有在和少年初恋的重逢中,在和少年老友的重聚中(比如《繁花》第三百八十八页唐传奇一般的小毛宴客),从这些现代世界的罅隙里,永恒的光才会透进来,让不成熟的、病态的现代自我与更大的价值相遇,卢卡奇意义上的星光铺就的道路重新出现于天宇。相反,成年男女的世界矫揉造作、逢场作戏,空气中充满着腻腻歪歪、令人厌恶的味道,这个小世界让人窒息。《繁花》是一部献给上海童年的小说,像一封成年后寄出的信,寄给消逝的上海。
    完稿于二○一三年三月
    上海二三书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