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从意象到情境——略论“西楼”意象的生成、移植与超越(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方论坛》2014年1期 赵晓红 参加讨论

    这段戏剧情境的典型性在于“物是人非”。尽管西楼仍然是旧西楼,但梦中的于鹃愕然地发现,眼前的“素徽”面目全非:她丑陋不堪,俗不可耐,对于鹃冷若冰霜,往日的情意荡然无存,任凭凶狠的家奴大打出手。于鹃迷惑难解,难道她不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有情人,而是商人爱妾?抑或素徽“形容已改,风流体态,不可得了”?那么,自己的真心和痴情岂不是付之东流?正在惝恍迷离之时,一阵汪洋大水汹涌而来。于鹃大哭素徽,蓦然醒寤。
    于鹃梦里的西楼和前二种都有所不同,西楼、月色、彩云、晚风,构成了温馨而柔美的境界,但是,有情人不仅没有鸳梦重温,反而成为陌路。这一强烈的反差将人物难以言说的悲伤和寂寞表达得含蓄、曲折、美好、动人,非常精彩。还应指出的是,西楼错梦不仅表现了于鹃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透露了他内心的郁闷、苦恼、焦灼和不安。于鹃焦虑,主要是因为担心素徽见异思迁,西楼之约成虚话。于鹃出身阀阅世族,地位高贵,可能令素徽变心的只有富商大贾,他们的腰缠万贯,生活豪奢,这恰恰是羽翼尚未丰满的于鹃所无法拥有的,因此,作者将梦中“素徽”的身份设定为商人爱妾。可见,西楼错梦具有双重含义,既是于鹃对恋人、对爱情极度渴求的产物,也蕴含了文人文化受到商业文化的强烈冲击,士子对自身地位不保的担忧和害怕,表现了士子得到社会认可和赞许的强烈希望,是商业社会繁荣之初文士阶层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文化心理。
    与诗词相比,《错梦》中的“西楼”具有“情境”和“意象”的双重意蕴。一方面,西楼是剧中情境,是于鹃与素徽二人相视订盟的所在;另一方面,西楼又是寄寓二人相思的情感载体,象诗词中那样承载了人物深沉浓郁的情感意蕴。这种提升显然只有在戏曲中才可能完成,因而,与诗词比较,西楼意象也通过戏曲中的借用,获取了新的艺术生命。这种提升,据说还是另外一位文学家的功劳。清褚人获《坚瓠集》续集卷二《西楼记》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袁韫玉《西楼记》初成,往就正于冯犹龙。冯览毕,置案头,不致可否。袁惘然不测所以而别。时冯方绝粮,室人以告。冯曰:“无忧,袁大今夕餽我百金矣。”乃诫阍人:“勿闭门,袁相公餽银来,必在更余,可迳引至书室也。”家人皆以为诞。袁归,踌躇至夜,忽呼灯,持百金就冯。及至,见门尚洞开。问其故,曰:“主方秉烛,在书室相待。”惊趋而入。冯曰:“吾固料子必至也。词曲俱佳,尚少一出,今已为增入矣。”乃《错梦》也。袁不胜折服。是记大行,《错梦》尤脍炙人口。”[11](P362)
    这个记载的真假不得而知,但《错梦》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却是可以肯定的。其中很大程度上,既得益于西楼意象从诗词到戏曲的成功移植,也得益于西楼从意象到情境的进阶和延展。这种提升和进阶具体体现为三点:(1)由于有了具体的场景,使得西楼之恋和戏剧矛盾直接关联,作品通过尖锐激烈的戏剧矛盾,突出表现了西楼之恋中男女双方冲破重重阻隔,生死不渝的深挚情感,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西楼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和复杂,在表现士子与歌伎惺惺相惜的情感之余,还暗含了士子内心深处非常隐晦、曲折的秘密,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3)西楼意象为戏剧情境的建构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空间,作品以西楼为主体,以忠贞不渝的男女主人公为顶梁柱,以戏剧矛盾为砖瓦,建构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戏剧情境,该戏剧情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开放性。西楼是声色场所,无论是文士、纨绔子弟,还是商人,都能比较自由地出入。作为歌伎,因此,该剧比较自然地展开了于鹃、素徽与赵伯将、沈同等之间的矛盾冲突,开始了文士与歌伎爱情之旅的第一段路程。二是多重空间。上述三类意象实际上代表了三重空间,第一重是生活中实有的物理空间;第二重化实为虚,经过了情感的浸染,具有象征意义;第三重是完全是心理空间,虚中又虚,若有若无。女主人公成为在水一方的“伊人”,惝恍迷离,隐约缥缈,令人心驰神往,但又只能眼望心至,不能身接手触,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楚江情〉叙》引陈继儒之语夸赞袁于令此作达到了“极幻、极怪、极艳、极香,读其可想见其人”的效果,可谓的评。可以说,作品借鉴诗词的艺术经验建构戏剧情境,将抒情性与戏剧性的营造完美结合,既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力量,又打造出强烈的戏剧性,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可见,戏曲中西楼意象的内蕴较之诗词更为集中,清晰;同时,由于有了故事的铺垫,有了戏剧行动的铺垫和烘托,西楼意象由此也完成了从意象到情境的进阶和延展。这种移植和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古典诗词意象如何进入戏曲的典型范例,具有古代文学和戏曲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