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从意象到情境——略论“西楼”意象的生成、移植与超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方论坛》2014年1期 赵晓红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意象思维,多采取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常常通过刻画审美意象来抒写情感、创造某种艺术形象。在传统文学思维中,“西楼”意象就是这样一种意象思维。它经历了从诗词中的西楼具象到意象的形成及对戏曲中西楼意象的演变,通过对袁于令《西楼记》中西楼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它对建构戏剧情境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西楼/意象/《西楼记》
    【作者简介】赵晓红(1961-),女,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出站,现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学
     
    中国古典戏曲向来被称为“诗剧”,戏曲的诗不仅表现在“形”的方面,在剧中使用大量的类乎诗词的曲词;而且显现在“神”的层面,汲取了前代乃至当代古典诗词的有益营养。“意象”的借用正是这种汲取的典型例证。其中,《汉宫秋》中的“鸿雁”和《长生殿》中的“雨”都是诗词意象借用到戏曲的极佳范例。苏州才子袁于令创作的《西楼记》中的“西楼”是戏曲借用诗词意象的另一个案。该剧主要敷演书生于鹃与名妓穆素徽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是清代以来昆曲舞台常演的剧目之一。作者借用古典诗词中的西楼意象,创造出诗意浓郁、摇曳生姿的戏剧情境和纯真美好、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品格和持久的艺术魅力。作品之所以能广受欢迎,常演不衰,“西楼”意象的成功借用是其重要原因。
    
    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意象思维,多采取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常常通过刻画审美意象来抒写情感,创造某种艺术形象。正因为塑造了大量承载各种情感、内涵丰富的意象,中国古典诗词情韵兼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这些意象系列中,“西楼”是独具风采、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
    以“西楼”入诗,大致可以溯至南朝之梁代,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诗有句云:“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又何逊《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诗》云:“洛汭何悠悠,起望登西楼。的的帆向浦,团团月映洲。”[1](P202)前者描写织女星下沉,挂在西楼边,是春季黄昏常见的一种天文现象;后者写抒情主人公登楼所见,寄寓了身世飘零之感。两首诗中的“西楼”都只是诗人眼中之实物,尚未完成主观感情的“投射”和“凝结”,抒情意味也比较淡薄。
    西楼意象的形成则在唐代。据学者统计,唐代诗歌中,“西楼”一词出现约80余次。[2]其含意和用法大致可分为五类:1、指实体的建筑,如李白的《雨中》、白居易的《西楼夜》、李群玉的《广江驿饯筵留别》和贾岛的《寄韩潮州愈》等,诗中的“西楼”都是具体的实物,仅仅具有场景的作用;2、表现兄弟、朋友间的惜别与挂念,如韦应物的“山郡多风雨,西楼更萧条”[3]P166,释皎然的“今夕庾公意,西楼月亦孤”[4]P9228,元稹的“最忆西楼人静夜,玉晨钟磬两三声”[4]4602),韦应物的“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1]P268),还有白居易《城上对月期友人不至》和《登西楼忆行简》、齐己《寄岘山愿公》、许浑《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等,它们包含的情感都比较浓郁、真诚、伤感,但却是同性间的情谊;3、寄寓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如张籍的“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北风吹雁声能苦,远客辞家月再圆”[4]P8893)等,在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往往和身世飘零之感融合在一起,凄伤动人;4、吟咏抒情主人公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悲慨,如岑参的“愁来无去处,只在郡西楼”“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4]等;5、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抒写离别与相思,忧伤、哀怨,感人至深,如白居易的“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4]P4893,李益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4]P3228)等。可见,经过情感之锤反反复复地敲打,各种真挚、微妙、曲折的情感,或心绪,丝丝缕缕、点点滴滴地渗入了“西楼”,从而形成了主体感受到客观物象的投射和凝聚。而此时的“西楼”也不再仅仅是抒情主人公眼中所见,更是他们心中所想,梦中所思,渐渐由一个具体的物象演变为抽象的意象,具有丰厚的象征意义,包含了相当丰富、广泛的情感内容。
    但唐诗中的西楼却并非单薄的构成和存在,在唐诗中,西楼意象常常不是单独出现的,出现了很多“伴生”意象。中国位于北半球,而西楼是主体建筑西边楼梯向东的小楼,[5]一般坐东朝西,站在楼上能比较直观地看到夕阳下沉,月亮升起等景象。紧随夕阳、暮色之后的是寂静的夜,月亮更是夜晚的精灵,在色彩上都偏于冷色调,在情感上颇能引发中国人的离愁别绪,孤独、寂寞之怀与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悲慨,很适合寄托伤感、忧愁、悲切、幽怨等情感。除了夕阳和月亮,抒情主人公在西楼望见的青山、流水、云、雨、大雁、流萤;听到的笛声、羌管、钟声等,也常常出现在诗中,和西楼构成一个主体突出、内涵深厚的复合意象。这一意象仿佛一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画卷,以西楼为主体,各个物象互相烘托、映衬,其抒情功能也大为增强,而且往往又营造出感人优美的诗词意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