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譬喻:佛教传法方便与诗学表达(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张海沙 参加讨论

    佛教譬喻在中国诗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佛教经典中的譬喻不仅是表达方式或修辞方式,更是思维成果。
    在表现形式上,佛教中的譬喻大多是人物的行为经历,多有曲折的情节、出乎意料的行径,涵盖了修辞学上的譬喻以及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它不仅对修辞,也对整个表达甚至对文体(如小说)的形成都产生影响。
    佛教典籍中譬喻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多具备异域文化色彩,它的新奇激发了人们的想象、丰富了人们的表达。如《法华经》中有穷子喻,以流浪的穷子回归富庶家庭比喻蒙昧之人觉悟到自性。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家族观念,人们实际上很难处于不识其父和不知其家的境地,但这种父子关系特别能显示慈父的大慈大爱、又特别能见到穷子的逐渐觉悟。穷子喻成为文人喜欢运用的譬喻,他们在使用这一譬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语境,从丰富的情节中获得取义的自由。
    在思维特点上,为破除陈见与迷执,佛教经典中的譬喻往往会推倒思维定势、颠倒逻辑关系。如果生活中缺少典型的事例,佛教经典就会创造出所需要的人物或事例,常使人感觉匪夷所思、新颖奇特。中华文化中的譬喻则往往是从抽象到具象,重在将哲理化为生活常识。越是符合人们常识的事物,越是容易用作譬喻。
    佛教譬喻之所以吸引中国文人,对思维方式的启迪是一个重要原因。《法华经》中有著名的“法华七喻”: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对中国文人而言,“法华譬喻”是在中华文化中不曾有过的譬喻,它们的内容及表达方式都是全新的,具有极大的独创性与吸引力,因此“法华譬喻”频繁地出现在唐宋文人的诗文之中。
    中华文化中的譬喻往往是托物寓意,客观存在与主观意愿的联系有多种方式,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所以,喻体与喻依的关系往往是随意的,相比之下,佛教譬喻由于含蕴丰富深邃而独特新颖,且有明确的目的性,许多譬喻可以凝固为“某某喻”的表现形式,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法华经》的“衣珠喻”为例。《法华经》以之比喻人本自具有的大智慧,宝珠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系于衣里,即意指这种智慧人人本自具足。若不觉知它,仿佛守着无价之宝而受穷。“衣珠喻”所蕴含的哲理明白易晓,受到文人的喜爱,被广泛地运用于诗文之中。王维、刘禹锡、白居易等唐代诗人都运用过“衣珠喻”。宋代喜爱用典的西昆体诗人也喜欢使用“衣珠喻”,事实上,西昆体典故的来源之一就是佛教经典。
    《论语》中的譬喻则很少为后世所用。以我们暂称之为“北辰之喻”的譬喻为例。“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个譬喻没有被后世固定称为“北辰之喻”,后世描写北辰也很少涉及孔子原本的寓意,如曹子建《愁霖赋》写雨中北辰表现哀怨、陆云写北辰表现世无知音、何逊在闺怨诗中写北辰仿佛是不还家的男人,即使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杜甫,诗歌中多处写到北辰,以之言朝廷,也只是借代而已。
    相比之下,佛教譬喻在中国文人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如魏晋时期志人志怪小说就深受其影响,诗文中也随处可见其运用。即使是排佛者,也会不知不觉中使用双方可能都熟悉的佛教譬喻。作为一种传法方便,譬喻所蕴含的佛教思想也许并未得到广泛接受,然而它的诗学意义却得到充分表现。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