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譬喻:佛教传法方便与诗学表达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张海沙 参加讨论

    
     
    中国诗学中的很多范畴源自佛教或受佛学影响。以譬喻为例,佛教譬喻表现形式丰富、富含思维智慧、多为有目的的创作,通过佛经的传译与影响,传统文人对譬喻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自觉的运用,以至佛教文学中的诸多譬喻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
    譬喻是佛教中最受重视的传法方便
    譬喻在佛教经典的经题中占有重要位置。佛教经典的经题一般由人、法、喻三个元素构成。人为说法者,即释迦牟尼佛;法为教法;而喻就是譬喻,即说法的方便、方法。将譬喻这种传法方法与传法者及所传法并论,可知譬喻在佛教所有传法方便中地位独特。
    佛教经典中有专门以譬喻结卷者。如后汉支娄迦谶译《杂譬喻经》一卷,全经由12个譬喻组成,相当于12个故事形成12个段落。经典的开始为“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而并非常见的“如是我闻”;每个段落几乎都是“昔有(比丘、贤者、贫家等)”这种讲故事的形式开章;每个故事段落后面并没有释迦牟尼佛说法宣讲。全部经典如同一部寓言集。许多佛教经典,经名并未出现譬喻之词,但仍以譬喻为主要方法,如流传甚广的《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经题实际上是由法与喻构成。
    佛教经典为宣扬佛教幽深玄妙的教义,运用了人们能够并乐意接受的传法方便。《法华经》中有一段对譬喻运用的说明,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譬喻运用的原因: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因而以譬喻作为说法的方便,引导众生理解。二是譬喻的特点:譬喻是对佛法的巧说,令众生喜闻乐见。三是譬喻运用的结果:譬喻能让众生明白如来知见,脱离种种执迷执着,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在种种传法方便中,譬喻格外受到重视,是因为佛教譬喻注重生活中的事例,旨在让众生从生活中得如来知见而解脱。
    佛教与儒道对譬喻的认识迥异
    对真理的认识及践行的心路历程不同,文化土壤不同,使得儒家、道家对譬喻及其运用的态度与佛教迥异。
    儒家的真理关乎现实此岸。《论语》所欲宣扬的道理易明白,难践行。即使是高度抽象化的道与仁,也是平易近人,而其践行则对个人品德与意志提出较高要求。“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正因儒家学说不难理解而难在践行,孔子侧重强调的是人的意志与行动力。
    儒家往往是直接阐述真理。《论语》以“子曰”开章的结构与佛教经典“如是我闻”的记载相似,但阐述方式迥然不同。《论语》中记载孔子直接被问询的情况达62次,内容涉及问政、问仁、问君子之道、问孝、问礼等诸多方面,而孔子的回答往往是正面、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应有的做法。《论语》中孔子使用譬喻或近似使用譬喻之处很少,约有10处,而且每处都只有短短一句,所用譬喻都是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孔子提倡辞达而已,在表达方式上更多地是如实地、直白地表述观点,如宋人卫湜在《礼记集说》中所说,“所谓譬喻见于《论语》者少”。
    与儒家相比,道家更多地使用了譬喻。《庄子》中诸多篇章几乎都以譬喻构成,有情节有人物,并富含思想,如轮扁斲轮、庖丁解牛、痀偻承蜩、蜗角之争等这些为今人所熟知的譬喻,奇特的人物、情节及其蕴含的智慧均给人以启迪,这与佛教譬喻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佛教是自觉地、积极地使用譬喻,而在庄子的思想体系中,譬喻是不得已而用之:“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提倡绝圣弃智的庄子对譬喻与对其他修辞手法一样持批评态度:“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