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涿鹿之战:一个晒盐的故事(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 吴晓东 参加讨论

    二、涿鹿之战是太阳晒池盐生产过程的故事化
    既然黄帝与蚩尤都是神话人物,在历史上没有存在过,涿鹿之战的神话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是池盐生产过程的拟人化与故事化的结果。
    卤与盐的区别在于,卤是含盐的物质,还不能直接食用,盐是卤水凝固后的成品,可以食用。在人们懂得从卤水中提炼出盐之前,盐是自然形成的,卤水在暖风的吹拂下,或太阳的照晒下,都可能自然形成盐。后来,人们观察到这一自然规律之后,就懂得了人为加工,将卤水引灌到开挖好的盐田里,用清水泼洒,再让阳光照晒、暖风吹拂,就会成盐。这一过程称为种盐。裴駰的《史记集解》作了翔实的叙述:“河东盐池畦种。作畦若种韭一畦。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匀,即驮池中水上畦中,深一尺许,以日曝之,五六日则成盐,若白矾石,大小若双陆(棋子)。及暮则呼为畦盐。”[20]
    故事诞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而“黄帝在涿鹿之野杀蚩尤”的故事原型也正是“太阳在浊卤之野晒出池盐”的产盐过程。故事生成过程可构拟如下:
    
    上文已做过说明,晒盐的地点泛说是浊卤之野,而具体地讲是在阪泉之处,所以这一晒盐故事的表述,也可以用阪泉来替代浊卤之野,不同的是,浊卤在整个盐池里都有,故可称为浊卤之野,而阪泉仅限于泉眼,故不能说阪泉之野。与此同时,故事也可能用“盐帝”来替代“池盐帝”,致使后人以为有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的区分。故事图式可表述如下:
    
    这一微小的表述差异,导致的困扰却非常之大,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谜,致使学者对蚩尤是否就是炎帝,以及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是否为同一场战争的问题争论不休。如上所述,在盐池的晒盐过程,浊卤与阪泉是同一概念,可以随意替换,都是太阳所晒的对象;而池盐与盐也是同一概念,都是太阳晒浊卤所产生的结果,两者也可以在表述中随意替换。明乎此,我们便知道了蚩尤就是炎帝,阪泉就是涿鹿。在运城盐池,盐神也称为池盐神,按理在故事中,“神”换为“帝”之后,炎帝(盐帝)也可以称为蚩尤帝(池盐帝),但由于汉语喜用双音节的表述习惯,蚩尤帝的“帝”字往往会被省略,简称为双音节的“蚩尤”二字。这一语言表述习惯其实也给后人留下了破解谜题的一定难度,不仅语音上“蚩尤”与“炎帝”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语义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偏差导向,因为炎帝一定是帝,而蚩尤则未必是帝了。这就为后来发展出“蚩尤为臣”的故事情节打下了埋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