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杜甫与江南(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路成文 参加讨论

    为生存计,欲下江南
    杜甫念念不忘江南,除了因为江南的文化意蕴外,还包含政治经济形势、亲情友情等多重考量。
    江南经过南朝数百年发展,至隋唐而成经济富庶之区,中唐以后更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扰攘,兵连祸结,江南因离战争漩涡稍远,成为相对安宁的区域。杜甫在蜀中及三峡中的处境,除严武镇蜀期间蒙其眷顾而生活稍安定外,其他时间可谓衣食不济乃至性命堪虞。如严武短暂离蜀还朝,四川发生吐蕃入寇、军士哗变、徐知道叛乱等事件,杜甫不得不东奔梓州、阆州;严武再镇西川后不久暴卒,杜甫更失去依怙。故草堂数顷之地,虽欲安栖而不可得;峡中数亩之田,以病废之躯养疾其中,亦苦不堪言。无论在成都草堂、梓州城楼,还是在三峡之中、洞庭之上,窘迫困顿的杜甫,为生存计,遂时时想望江南。如《赠苏四徯》云“君今下荆扬,独帆如飞鸿。二州豪侠场,人马皆自雄。一请甘饥寒,再请甘养蒙”,虽临别赠言,亦可反观杜甫对江南的艳羡。前引《解闷》其二“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更清晰地道出了杜甫欲东下江南的一个原因。
    挂念亲人,想望江南
    杜甫极重亲情,梁启超尝以“情圣”目之。漂泊流离之际,杜甫时常想起在战乱中散失的亲人,先后写过《得舍弟消息》之“风吹紫荆树”、“乱后谁归得”,《月夜忆舍弟》之“戍鼓断人行”,《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有弟有弟在远方”、“有妹有妹在钟离”等,以及《遣兴》之“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遣愁》之“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送韩十四江东省觐》之“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等诗句,无不表达出对战乱中漂泊他乡的亲人的挂念和担忧。杜甫寓居草堂及困居三峡期间,先后与其弟颖、占、观等取得联系,唯弟丰往江左,数载绝无音信,杜甫尤为挂念,他带着担忧、牵挂和猜测的心理创作了《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第一首“羁栖见汝难”及“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见思弟之深切;第二首“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据友朋模棱两可的消息猜想弟之所在,“明年下春水,东尽白云求”,则欲去夔往江左寻访其弟。《元日示宗武》结句云“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亦在感慨漂零之际表达对五弟的牵挂。
    杜甫晚年流寓巴、蜀、荆、湘所作诗篇,言及江南的委实不少,或追忆年轻时代的吴越之游,或因时、因事、因物、因境而语及江南。《春日梓州登楼二首》之“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较典型地表达了他在特定时期迫切希望离蜀适吴的心态。尽管他未必真的“厌蜀”(譬如他对曾居数年的草堂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对吴(江南)的思念和向往发自内心。这其中,既有对文化江南的眷念,又包含生存之希冀、亲情之召唤。杜甫虽最终病殁于洞庭湖一叶扁舟之上,未能实现再到江南的愿望,但他早年的吴越之游,以及晚年对江南的思念、向往和咏赞,使其与司马迁、王谢子弟、李白、孟浩然等一起,成为江南文化的参与者和丰富者。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