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同源而异派——古典戏曲理论对诗歌理论的“因革”(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 朱忠元 参加讨论

    注释:
    ①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华书局)中列举了许多文体变化和文体间交融互参的现象,引录了刘勰关于“参体”的论述和唐诗中有关“破体”的诗句,证实“刘勰所谓‘参体’,唐人所谓‘破体’”的文体发展规律。余恕诚《中国古代文体的异体交融与维护本色》一文则论述了影响文体交融的主要因素。但他们所举的例证都是唐宋时期的诗文词,并未涉及明清以后产生的新兴文体。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等研究文体的专著,虽然涉及到了“曲”,但只具有完备体类的意义,对此问题并无详论。
    ②周贻白《中国戏剧发展史纲要》对戏曲的定义是“中国戏剧,或名戏曲。这是中国戏剧应用曲子这一文体作为剧本文词之后的称谓”。在元明两代,“曲”是对戏剧统一的称谓。
    ③明代何良俊《曲论》说:“夫诗变为词,词变而为歌曲,则歌曲乃诗之流别。”臧懋循《元曲选·序二》有言曰:“所论诗变而词,词变而曲,其源本于一。”清代邹式金《杂剧三集小引》也说:“诗亡而后有骚,骚亡而后有乐府,乐府亡而后有词,词亡后有曲,其体虽变,其音则一。”
    ④茅瑛《题〈牡丹亭〉记》认为“有志则有辞,曲者,志也”,姚燮《今乐考证》认为“传奇家托名寄志”。
    ⑤吴伟业说:“今之传奇,即古者歌舞之变也。然其感动人心,较昔之歌舞更显而畅矣。盖士之不遇者,郁积其无聊不平之概于胸中,无所发抒,因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
    ⑥详见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⑦详见明闵光瑜《〈邯郸梦〉小引》。
    ⑧对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极端地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小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据此断言王国维“仅爱读曲,不爱观戏”。
    ⑨详见徐渭《南词叙录》。
    ⑩详见王骥德《曲律·论家数》。
    (11)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第四·声务铿锵》有言:“宾白之学,首务铿锵。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世人但以音韵二字用之曲中,不知宾白之文,更宜调声协律。世人但知四六之句平间仄,仄间平,非可混施迭用,不知散体之文亦复如是。”
    (12)参阅蒋寅:《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3)明代陈继儒《秋水庵花影集序》对戏曲的定义是:“夫曲者,谓其曲尽人情也。”
    (14)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说“文”解“字”》(该文以《说“文”解“字”: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之名刊于《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一章的研究认为,经过文人案头化的努力,“逐渐地,戏曲成为一种诗,所体现的不再是戏剧性的情节与冲突,而是诗的美感。如果中国戏剧有特质可言,这种诗化过程及结果,恐怕很值得注意。”在对此断语所做的注释中,龚鹏程还说“戏的主要任务在如何表现诗的部分”,“中国戏剧确实体现的是诗的艺术美感,是戏曲而朝诗发展。但不是诗与剧结合的剧诗。”龚鹏程为此称中国戏曲为“诗剧”而不是“剧诗”。可见诗歌之于中国戏曲不仅存在着“以高行卑”的向下贯注,更有戏曲向诗歌的主动攀附,实际上是一种双向运动的生成。
    (15)参阅《文心雕龙·明诗》。
    (16)笔者总结的这两条,与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论证宋元之际“戏剧”向“戏曲”衍化时特别注重的两个条件“曲辞”和“代言体”有对应关系。
    (17)近代剧论家为此把戏剧与小说统称为“说部”。
    (18)李渔《闲情偶寄》认为“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前,拈韵抽毫之始”,同时把关目看得很重,认为“传奇一事……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
    (19)“考《三百篇》以至《诗馀》,大都抒写性灵,缘情绮靡。惟南北曲则依附故实,描摹情状,连篇累牍,其体例稍殊。然《国风》‘氓之蚩蚩,一篇,已详叙一事之始末。乐府如《焦仲卿妻诗》、《秋胡行》、《木兰诗》并铺陈点缀,节目分明。是即传奇之滥觞矣。”
    【参考文献】
    [1]许并生:《古代小说与戏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2][3]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37、147页。
    [4]袁行霈主编,聂石樵、李炳海本卷主编:《中国文学史·总绪论》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5]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7页。
    [6][10]谭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逻辑演进》,《中国雅俗文学思想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7、268页。
    [7]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4-65页。
    [8]郭英德:《传奇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利的下移》,《京师论衡: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百年校庆学术论文选(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45页。
    [9]郭英德:《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7页。
    [11]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7页。
    [12]郭英德:《论明清传奇戏曲的代言》,《文学理论学刊(第1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0页。
    [13]吴乾浩:《戏曲美学特征的凝聚变幻》,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124页。
    [14]陆炜:《中国戏剧观念的历史演进》,《戏剧艺术》1986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