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和力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2012年10月 马平川 参加讨论

“叫声哥哥你快回来,你快回来……”当我再次捧起新版《平凡的世界》时,耳旁不时响起电影《人生》里这首优美婉转的主题歌。路遥逝世已经20年了,然而他的《平凡的世界》历经时光的无情淘洗,反倒使它成为当代小说之林中一株质朴伟岸、绿叶纷披的梧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集体编撰了《六十年与六十部》, 在数以万计网民参与的评选中,路遥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平凡的世界》时隔20多年,竟然在网民投票中位居第一。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平凡的世界》在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广阔背景上,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姓人家的父子两代人的人生遭遇为主线,全景式、深层次地探索了中国农民在改革新旧交替的历史变革进程中艰难曲折的道路,农民的人格、人性以及农民精神困境中的出路和命运走向,真实表现了在生活变迁中农民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反映了极其复杂、艰辛的生活历程中不可回避的矛盾纠葛。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特殊年代,在探求与思考的人生途中,《平凡的世界》沉淀在我们的脉管之中,而不使我们的生命更加苍白、软弱或者懈怠。有很多人几乎都是通过路遥的作品走入了陕北那一片连绵起伏的沟壑土塬。在当下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一路走到今天,作家、读者的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平凡的世界》里反映的那个时代,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在一代人的阅读记忆中,那种感觉和记忆在我们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太深了,一辈子都挥之不去。
    小说对农民用艰辛的汗水浇铸理想家园的困苦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在普通人中注入了一种理想的活力与精神的动力,热情讴歌在困难、挫折中与生俱来的不甘沉沦的意志和坚强的韧性。孙少平在遭遇生活的苦难和人生的困境面前,紧紧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自强自信、奋斗拼搏的魄力,执着、隐忍、善良的个性,以及高昂的生命意识和不屈的生存意志对一代人起着深远的精神鼓舞作用。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被读者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敬佩,具有广泛而持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因为路遥在小说中贯穿着强烈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深厚的人性意蕴。我们穿行在《平凡的世界》的字里行间,跟着路遥一起在陕北的黄土塬上奔走——那通向世界尽头的黄土大道上颠簸的木轮马车扬起的黄尘,那黄土崖畔上在寂寥凄清中绽放的山丹丹,那冬天苍凉的北方原野如刀枪剑戟一般指着天空的树,那黄土砂砾上顽强生长的灌木与野草,那村旁小河冰层下涌动着碎裂冰块的汩汩流水,还有美丽的润叶、晓霞的欢声笑语。而且更重要的是,《平凡的世界》使我们领略了路遥那博大、坚强、苦难、忧郁、善良的灵魂以及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憧憬、理想与力量。从《平凡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关乎苦难与抗争、理想与激情、欢乐与泪水。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对当代人精神和灵魂的深远影响。
    路遥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代表获奖者发言似乎可以解释这一切:“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路遥的写作跳出了自娱自乐的小我,为平凡而普通劳苦大众写作,与社会息息相关,与中国农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平凡的世界》中蕴含现实主义的生命和力量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路遥笔下的生活逐渐离我们远去,但《平凡的世界》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坚持人民立场,彰显的气象、质地和品格,永远没有过时。路遥一生甘于寂寞,不跟风,不追赶潮流,他是用自己的灵魂与心灵在写作。路遥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和人民,他的创作实践证明:一个作家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在与时代、社会、人民建立的血肉联系中,他的作品才能获得丰沛的元气和鲜活的生命力。
    《平凡的世界》所承接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和立场,在今天仍然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一个心里装着人民的作家,人民一定不会遗忘他和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和未来。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