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典文献学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古文献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孙钦善 参加讨论

    运用古文献学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古文献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思想文化,离不开对其载体——古文献的准确把握和理解;而对古文献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又必须凭借古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可见,古文献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加深入认识这种重要意义,我们不妨举两个具体例子。
    例一,利用敦煌写本校正《高适集》传世诸本的错误。
    高适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集》传世诸刻本及清影宋抄本有《登百丈峰二首》,此诗敦煌残卷伯3862题作“武威作二首”,按以敦煌写本为是。第一首首句,传世诸刻本及清影宋抄本均作“朝登百丈峰”,而敦煌残卷伯3862是“朝登百尺烽”,也应以敦煌写本为是。“烽”即烽火台,西北河西走廊至今仍有遗迹,相当高大,素有“百尺”之称,如李益《暮过回乐烽》有“烽火高飞百尺台”句。高适此诗本作“百尺烽”,应该是后代中原人不谙熟“烽燧”的形制,因而不知“烽”指烽火台,所以错误地将其改为形近的“峰”字。既改为“峰”字,则“百尺”高度与山峰不相称,又错误地怀疑其文字有误,进而改为“百丈”,致使一错再错、面目全非,随后又改诗题,将“武威作”妄改为“登百丈峰”。
    “烽”讹混为“峰”,在唐诗中经常见到,原因都跟这差不多。如前面提到的李益《暮过回乐烽》,因诗中有“烽火高飞百尺台”句,受其牵制,题中“烽”字没有被妄改;但其《夜上受降城闻笛》首句“回乐峰前沙似雪”,“烽”被妄改为“峰”。幸好《全唐诗》于“峰”字下附注异文:“一作烽”,得以留其真迹。其实,回乐为唐灵州大都护府属县,绝非山名,“回乐烽”指筑于其地的烽燧。又如王维《凉州赛神》诗:“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凉州即武威郡,诗中“百尺峰”明显是“百尺烽”之讹。这是一个校正讹误的例子,涉及古文献学版本、校勘和内容考实(如烽燧考实)等方面。如果不是先去解决此类复杂问题,而是费力详考“百丈峰”在何处,非但徒劳无功,而且会以讹传讹。
    例二,通过语文解读与义理辨析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
    《论语》中的“仁”字,不仅出现的次数多,而且孔子对仁的说法以及后人的解释也众说纷纭。究竟怎样把握其实质、了解孔子的本意?只有运用古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综考全书、前后互证,语文解读与义理辨析兼而用之,才能比较准确、全面地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讲的仁,基本含义是爱人,如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论语·颜渊》,以下只注篇名)但是爱人又不是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地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这里清楚地说明了爱的层次。首先,仁以维护“亲亲”“尊尊”的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如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其次,礼是仁的准则。如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礼的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同时也包括维护社会秩序、反映社会公德的礼节和礼俗。再次,仁要求体恤别人,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如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是就禁止一面而言的“恕”。至于“忠”,是从积极可为的肯定一面而言的,如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所谓“近”,指自身;所谓“能近取譬”,就是说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忠”和“恕”是仁的同一内涵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解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最后,把推己及人的体恤,再进一步拓展,一直到广济博施、泛爱大众。如孔子认为,如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已不止于“仁”,而是达到最高的层次“圣”,连尧、舜都不易做到(《雍也》)。由此可见,孔子的仁学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人道主义的泛爱成分。
    仁除了仁爱的含义,还包括“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就是要求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重在实践。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仁者先难而后获”(《雍也》),“仁者,其言也讱”“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孔子还说过:“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并对“五者”加以指明和解释:“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其中,“恭、宽、信、惠”均属仁爱的范畴,而“敏”则属身体力行的实践范畴。孔子之所以把力行作为仁的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反对言行不一、“色取仁而行违”(《颜渊》)的伪君子和只说不做的空谈家,甚或揭露借仁德之名行凶恶之实的阴谋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倡实践,让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自身负责,为社会尽责。如何凭借古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求真考实,在解读、整理《论语》方面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限于篇幅,不再举示。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