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时代?大作家歌德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性,有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追求。因而,真正的艺术家不是时代和市场的应声虫,不尾随时代的潮流、追随时潮,更不会充当时代风尚的爬虫,而应当引导时代潮流。真正的艺术家不能也不会附和读者或观众的欲求,成为感官欲望和市场的奴隶,其使命是通过作品使读者或观众提高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以艺术精品抵御“三俗”之风蔓延。当前,为了抓住时代,文艺家在采风中已融入人民的生活。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指引下,文艺创作之风焕然一新,文艺界采风创作、深入生活火热展开,在深切感知人民生活的“热度”中,文艺作品有了“温度”,文艺风气不断纯净,文艺呈现新气象新面貌。2015年全国营业性演出总场次达到211万场,比上年增长21%;观众达到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3%;演出收入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可以说,文艺生产正在满足人民大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就文艺发展规律而言,艺术创作固然是个体性的审美创造,但“个我”绝非是封闭性的与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相隔绝。“个我”是人民生活的窗口和时代精神的聚焦,是融入人民生活的艺术创造者,文艺审美的真正创造主体是大写的“人民”和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究其根本性而言,人民性不仅是艺术表现问题,还是一个文艺家创作立场问题。虽然人民有广大性,但要真正实现文学的人民性,就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作为文艺的“剧中人”,积极反映人民的心声,塑造人民形象。 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艺术家只有眼睛向下,对多彩的现实生活有丰富的积累、深切的体验,领悟生活的本质、吃透生活的底蕴,才能创造出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其作品才能激荡人心。作家的根不在舞台上,而在民众中,作家要深入生活,在寂寞的长期坚守中“十年磨一剑”,而不是频繁地亮相媒体。“作家离地面越近,离泥土越近,离百姓越近,他的创作就越容易找到力量的源泉。世间万象,纷繁驳杂,尤其是我们身处的时代,丰富性、复杂性超越既往,作家怎么选择,目光投向哪里,志趣寄托在哪里,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作家的品位和作品的质地。”只有把心沉在人民中、沉在文学里,创作接地气,作品才能是独特的,才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文艺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文艺家就要做自己时代最敏锐的发现者和感知者,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寻找与时代相契合的话语和艺术表达方式,以艺术精品高扬时代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伟大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只能产生在它们所处的时代,就在于它们反映了时代的现实,抓住了时代的问题,问题源自人民的生活。文艺热爱人民,不仅要在融入火热生活中反映人民的心声,更要基于人民性立场为人民抒情,抒写人民的追求和战胜困难的希望,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光明,以向善向上的价值引领社会风尚。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文艺热爱人民,靠的是优秀作品及其主流社会价值诉求,表现为基于人民立场对社会道义的弘扬和道德理想的守护。作为时代的表征,伟大的时代呼唤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的活力和激情源自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真正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就要俯下身,向大众敞开自己,这不但有利于激发文艺创造的活力,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建构保护文艺发展的社会氛围和机制,使人民大众真正成为文艺发展的重要力量,使所有参与者都能在文艺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