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非常优雅地倚在门框上,向在你门口溜达来溜达去的人做一个优雅的动作,请进,这里也有很好的风景。” 今天文学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由西方来指定的。我们今天的文艺研究者,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里面一些非常重要的范畴容纳进来,比如境界、意境、意象等等。 作为一个中国作家,你有着那么多、那么好的写作资源,为什么不去开掘自己文化地表下的富矿,而一定要去走西方的道路?中国有太多太多好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我参加了两次座谈会,一次是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一次是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两次座谈会上,我对文化自信这个提法都有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所以感受也比较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里,文化自信始终是关乎意识形态的基本主题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我听了之后会有一种一拍即合的感觉,因为这几年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我们对自己不是很自信。今天这个世界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很多问题的参照系都是西方,包括对我们生活的判断,以及我们生活的方向、对是非及标准的衡量,在我们谈论它们时,我们的参照系,就是西方。比如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打开新闻页面,似乎整个世界就剩下一个特朗普,这就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在这个世界中的话语权有多大,大到我们几乎无法躲开。西方中心主义的确立当然有一些现实的社会背景,因为它在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强大,强大就有它的话语权,西方中心主义在今天已经变得非常地霸道。 今天文学的评价标准基本上也是由西方来指定的。当我们创作了一部小说或是一部戏剧的时候,我们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来源于西方,而不是我们自己确定的。那么,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好的东西呢?最近我一直在看中国古代文论,体会很深。我们今天的文艺研究者,是否能把中国古代文论里面一些非常重要的范畴,变成今天中国批评家们、当然也包括我们儿童文学的批评家们的话语资源?比如境界、意境、意象等等,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范畴,西方文学中没有这个范畴。西方文学批评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深刻”这个词来加以判断的。比如,你这个作家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就看你是不是一个深刻的作家,但中国原来并没有深刻这个词。我曾让我的一个硕士生研究这个问题,“深刻”这个词在中国文学里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古代中国,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没有“深刻”这个标准,尽管古代中国诗歌、小说一样也是深刻的,可是我们并没有拿“深刻”这个词去衡量作品,我们谈的是意境、雅致、境界、趣味、味道……我经常在课堂上问我的学生,谁能向我证明,你的那个“深刻”就一定比我的“意境”要高明,没任何人向我证明过。可是,因为我们不自信,所以我们只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今天所有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