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素以小说闻名,三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取得了不俗的创作实绩,其散文同样可圈可点。边地人生的文学书写,是她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她灵魂的栖息地。她是为数不多的在创作方面与现代时期的作家精神气韵相通、继承了现代文学传统又有自己独特性的作家。萧红与迟子建对东北边地的文学书写,令中国文学在现代与当代拥有了两座峭拔的高峰。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迟子建很少被潮流所左右,她始终坚定而坚实地走在自己的写作道路上。正是由于不为潮流所左右的气质禀赋,令迟子建成为被当代文学史叙述谱系和研究相对忽略的重要作家。已有的研究,往往是对其作品简单的归纳总结,印象式批评和读后感式批评居多。本期迟子建研究专辑的四篇文章,是带着问题意识和文学史视阈来分析和评论迟子建的创作,宏观观照是建立在扎实的文本分析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即便是对长篇新作《群山之巅》的个案研究,也是具备融通古今的视野并对迟子建整体创作有一个深入到位把握的。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是这几篇评论共同的特点。 李遇春的《传奇·反讽·寓言——迟子建长篇近作〈群山之巅〉的文体选择》,取近年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多对文体研究加以重视的研究路径,从文体角度分析《群山之巅》呈现出鲜明的空间化叙事倾向,整部作品由多元人物传奇单元组合成有机的叙事整体结构。该文从文体角度,层层剖析《群山之巅》作为一部反讽性的长篇小说的价值意义,及作家是如何超越社会现实生活素材和表层的社会讽喻,而抵达了现代人生命存在困境的寓言。何平的《从历史拯救小说——论〈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群山之巅〉》,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叙述模式,“村庄史”、“家族史”、“民间野史”、“个人史”等对应于“民族国家史”的“小历史”,也不断成为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评价这类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的常用研究视角。作者警惕地意识到了以往研究的弊病,即小说所提供的“复线的历史”不必然地带来文学审美的丰富性,并以两部长篇为例,看迟子建是如何舍弃建构“复线的历史”的努力,而将自己融入人间万象,和小说人物结成天然的同盟,形成共同的担当,“从历史拯救文学”,进而逐步建立以“伤怀之美”为核心的文学和日常生活的美学。郭洪雷的《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由其长篇处女作〈树下〉说开去》,以迟子建首部长篇《树下》为例,分析了其出色的叙事与修辞能力,并认为小说文本展现出一种综合性、兼容性的宗教体验,它与“心灵的内在超越”、“死亡美学”构成了迟子建文学世界的支撑框架。杨姿《文学的杠杆——论迟子建小说的轻与慢》一文,发现了迟子建小说品格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轻”与“慢”。轻与慢,不仅是一个叙述方式的问题,也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更是作家建构审美理想的态度。 迟子建《小说的丛林》是一篇创作谈,一如既往的诗化与散文化的笔调,写出的是作家对于自己写作和创作之路的思考。童年经验和边地人生是作家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和宝库。写作让迟子建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并在小说的丛林里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 传奇·反讽·寓言——迟子建长篇近作《群山之巅》的文体选择 作者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9)。 从历史拯救小说——论《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群山之巅》 作者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97)。 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由其长篇处女作《树下》说开去 作者郭洪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州350007)。 文学的杠杆——论迟子建小说的轻与慢 作者杨姿,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410331)。 小说的丛林 作者迟子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哈尔滨1500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