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表象——场所的物哀背景 “场所说”整体性和情感性特质得益于日本的传统自然观和美学思想。日本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其审美意识启蒙于自然感悟。物哀是日本传统自然观与美学结合的精髓。日本是一个森林覆盖率极高的岛国,并且火山分布率极高,受气候影响,岛内水汽氤氲、雾霭笼罩,因此形成了一种朦胧变幻的自然景致。此外,受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海洋性气候影响,自然景物更迭频繁且不稳定,日本的本土居民常发出“自然无常”、“人生无常”的喟叹。 日本的生态批评在场所与其核心美学概念“物哀”之间找到了学理联系。物哀与日本的自然写作传统有难以割裂的渊源。物哀的对象“物”最先脱胎于自然景物,之后才演化为人生世相等非具体之物。“物”同时包含“场所”。“哀”则是主体产生的情感。因此,物哀包含了自然与人类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物哀的审美情趣表现为细微和淡然。审美对象是云淡风轻、转瞬即逝的美,不带功利目的。最后,物哀以“真实”为根底,由简单感叹的“哀”发展而来,重视主体感情与艺术真实相结合,强调要反映人情世相以及人与场所的关系,作家需用“真诚”的情感来创作,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写实主义,从而带给读者震慑心灵的感动。 借鉴美国生态批评中的“地方”理论,日本的“场所说”更凸显整体性、情感性和场所意识。整体性关注生态成员之间突破隔阂的交流与对话,而情感性则避免了生态批评方法枯燥的说理性和机械性。物哀作为日本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偏重情感性和朦胧性,注重表现日常自然场所体验的细腻情感,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点,如今也给日本的生态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场所说”成为日本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 归根结底,生态文学批评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概念就是“地方”或者“场所”的生态内涵以及审美意蕴。日本生态批评界在“理论旅行”后,开启了立足于本民族美学传统的本土化阶段。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提炼出具有民族美学特色的核心概念,正是日本生态文学批评界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