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向来在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早期文学史而言,更是如此。新时期关于先秦文学史的写作,已普遍注意征引出土文献,但这种征引主要还是从既定架构或体系出发,在已有观念指导下撷取或解读材料,可以说是对旧有史观或传世文献的注解,很难充分展现新材料的独特性能。相较传世文献,尤其经典文本在历代编纂与阐释下的“层林尽染”,出土文献“去古未远”,基本保持了初始文献的形态与特质。如果能回归出土文献文本,对其文学性或文艺思想进行还原解读,定会呈现不同质素。 目前出土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历史和语言等方面,其文学性研究及文艺思想提炼一直是薄弱环节。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对出土文献本身的释读,也影响到对先秦文艺思想的完整理解与正本清源,某种程度上会浪费出土文献的天然价值。 关注尚文意识 文体意识和写作意识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先唐文学与文学思想考论——以出土文献为起点》,以出土文献为依托,对殷商甲骨刻辞中的尚文意识、文体意识和写作意识作了学术考察。一方面,结合具体刻辞,从尚文意识考察了商朝人在仪式中对美和美感的重视;另一方面,厘清了几种文体形式,考察了商朝人的文体意识。鉴于学界较少有人从写作意识层面探讨甲骨刻辞中的文学思想因素,作者采用文辞考辨与文献爬梳形式,对商朝人的写作意识,包括练字、造句、谋篇作了探究,其中的练字又包括词语简缩和用字准确、生动、形象等。 通过考释一系列用字,可以看出商朝人确有浓厚的尚文意识;而对古代文体及文体雏形的刻辞的考辨,则能发现商朝人初步具备文体意识;通过对甲骨刻辞字、句、篇的例释,从中可以得出商朝人已具备明确的写作意识甚至文学创作意识的结论,进而提出“商朝人已具有了初步的文艺思想意识”,“中华民族的文艺思想意识可能在商朝时即已初步形成”的观点。 在对西周铭文的全面考察中,作者认为西周人已经有了初步独立的文学活动,不少铭文可视为其文学理论的雏形。特别是对铭文“赞颂美德说”、“记彰功烈说”、“宣扬孝道说”进行分析,提出它与《诗》《书》等共时性传世文献同构,奠定了西周时期文学理论的主体和基调。通过对西周文学思想资料,尤其是出土文献的考察分析,全书对西周人的文学观作了以下总结:西周时期,人们对文学的歌颂批判乃至娱乐审美功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已能借助文学表达思想、志向和情感,只是尚未升华到理论概括高度,而“正是西周人这种意识的长期积累和在此意识支配下大量铭文、诗歌等文学创作实绩的积累,才促成了春秋时期重要的文学本质特征理论——‘诗言志’说的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