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诗歌创作语境和拓展路径尤为丰富,别开征象。诗人从“沉思的生活”中走出,在公共场域中自由而多维度地介入生活,践行着“以诗歌和词语行事”。诗歌终归要靠文本自身去说话,文本自身的操纵力决胜于任何外界的因素,五年在任一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都是一个闪瞬,关键是它能为未来带来多少启发和影响。” 近五年来,诗歌创作语境和拓展路径尤为丰富,别开征象。“写诗的人”与日俱增,“先锋”与“常态”的边界开始模糊,知识分子与民间诗人和解共处,互为认同,诗人从“沉思的生活”中走出,在公共场域中自由而多维度地介入生活,践行着“以诗歌和词语行事”。可以从以下几个面向概述近五年来诗歌发展的主要症候: 一、诗人的“选择性立场”愈加多元,诗歌写作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文本的无限可能性调动了读者个体经验的参与。诗人在历史与修辞、责任与自娱、苦难与轻盈中坚持精英写作和公共立场,坚守对中国新诗的民族品格的思考与塑造;在时代与人生的剧场中探勘自我的生存境况,反观与他者、世界的关系(灵焚《剧场》),以历史意识串联起广义的人间剧场。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意识的建构关乎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命运,生态意识的表达逐渐成为诗写的对象,陈先发、李少君、徐俊国、李小洛、爱斐儿等站在自然生态的诗学立场,审视诗歌的救赎性功能;还有诗人从海德格尔“人与世界的相遇”中走出,在人与动物的互为反观、彼有变形中审视生命的尊严、荒诞。女性诗歌写作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向:从女性自我阐述与性别解放的主题中挣脱出来,或如王小妮、李南、路也、西娃、娜仁琪琪格于静谧安宁、古典诗韵中捕捉日常的诗性美;或如娜夜、荣荣透视母性、妻性的生命体验,抒发悲悯包容的情怀;或如安琪、胡茗茗等坚守女性的立场自我超拔;或如蓝蓝、李轻松、宋晓杰、扶桑从女性主义概念中突围出来,跨越性别的局限、以去性别化的姿态突入现实生活之中,在见证与担当、享受与发现生活的同时,打开女性诗歌写作的向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挖掘心灵空间的盲区和病症的同时,依然有诗人甘做“民族灵魂的守望者” (陈先发《与清风书》)和“沉默的砖头”(周庆荣《沉默的砖头》)。 与此同时,以余秀华、许立志、郭金牛、张二棍、乌鸟鸟、老井为代表的“草根诗人”大量涌现,不过几年的时间,形成了几十万甚至百万之众的“草根”写作群体,他们以特别的写作身份、立场,构成五年来中国诗坛的新生态。 二、很多诗人侧重独立思考、写作,有建构当代文化诗学和汉语新质的气魄。以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于坚等为代表的诗人,打开当代汉语诗歌虚掩的窗户,在国际诗歌节和中西诗歌交流活动方面频频展露锋芒,为中国当代诗歌赢得良好的世界声誉。诗人们置身全球化背景下,积极探索当代汉语诗歌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向,做出很多诗歌内、外之间的努力和革新。比如,欧阳江河(《泰姬陵之泪》)与蓝蓝(组诗《哥特兰岛的黄昏》)等的异域书写,从外域风景中发现本土的文化记忆、对自我之存在进行反思;比如,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依然有诗人秉持自由高贵的姿态,勘探与我们如影随形的生活的诗人(朵渔《稀薄》《论我们现在的状况》);伊沙、侯马等富有探索精神的口语写作的诗人打破诗歌的“元规则”,将叙事性、新闻性注入主体生命与灵魂的诗写之中,在个人私密的生命经验表达中开始关注“对于他物的追寻,和对于他性的发现”(帕斯);谭克修等坚守地方性写作的诗人,再现了诗歌创作本土经验的当代蕴含及广度和力量;诗歌的私密性、公共性、审美性、地方性、可沟通性并举;臧棣、萧开愚、孙文波等诗人以强旺的创作生命力不断突破自我,为诗坛努力呈现“技术上无懈可击的作品”,他们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雅致地描绘自然景物,迅捷地捕捉细微感情,诸多丰盈的感性意象、繁富智性的隐喻均极大地丰富了其诗歌的表现力;再比如完成了“从在场的劳动者主体到人文性思想主体的转换”的郑小琼,以讲述历史的方式拾掇起民族战争史中的家国记忆(《玫瑰庄园》)。西川、树才、臧棣等诗人还进行多种诗歌体式的大胆尝试与创新。此外,“截句”一度成为诗歌写作的新异体式。 三、诗歌与当代艺术的关联紧密交融,建构了双向往来的对话性反思,底蕴深厚、气象博大的诗人将中西方艺术精神、文化思想和当下的个人写作结合起来。部分优秀的长诗专注于日常化生活场景中发现历史、社会、文化的渗透以及生活现场的问题,揭示时代的真相,如欧阳江河的《凤凰》、吉狄马加的《我,雪豹》、翟永明的《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居》等。此外,诗人频频办画展、书法展、摄影展——很多民刊与诗歌微信公众号推出过伊蕾、马莉、海南、安琪、童蔚、潇潇、宇向、李小洛等女诗人的画作,多多、芒克、车前子等都办过摄影展与画展,欧阳江河与于明诠还举办过一次“墨写新文学”的书法展。由女诗人从容策划,自2012年创办的“第一朗读者”是中国第一个跨界诗歌现场活动,该诗歌现场活动用诗剧、肢体表演、唱诗、读诗、演诗等多元立体表现方式,以其独特的视觉、听觉和思想冲击力,构建出诗歌与时代的多层次精神对话。翟永明与周瓒这些年一直倡导的“诗歌剧场”,力图将当代女性诗歌与戏剧、音乐、现代舞融合一体完成“互演绎”的实践和探索。近年,陈思安执导的翟永明的诗剧《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在北京巡演,以肢体表演、影像、装置、实验音乐融合诗歌意境,带领观众的思绪诗意地漫游,拓展了诗歌文本。胡乐民以演诵的方式诠释了洛夫的诗作,今年他们共同完成了《洛夫诗歌演诵集》,将有声语言艺术与当代诗歌艺术更立体生动地结合,创作出有生命力的回归真实情感的作品,便于读者更丰富深层地理解和感悟诗歌文本和创作主体的个体生命,这些都是近年来诗歌发展中欣喜而有效的延伸性成果。此外各种名目的诗歌晚会、朗诵会、诗歌大赛、诗歌奖项层出不穷,可以说,诗歌在这五年中相较其它文体最“抢眼”、“上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