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诗歌:回应“现实”与预叙“未来”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霍俊明 参加讨论

    “近五年的中国诗歌继续在平稳中推进,在多元中发展,繁荣、多元、和谐、共生是诗歌发展的关键词,以底层诗人为主体的非专业写作成为近年的一大亮点。
    当下诗歌问题也并不比以往时代要少。尽管诗歌的交流渠道正在新媒体的狂欢中变得便利和快捷,但是仍有优秀的诗人可能被一拥而上的欢呼所淹没。”
    在被指认为文学阅读碎片化的年代,近五年的中国诗歌继续在平稳中推进,在多元中发展,在沉静中开掘,在喧嚣中分化。繁荣、多元、和谐、共生是诗歌发展的关键词。尤其是新诗、旧体诗词、散文诗、儿童诗出现共同长足发展的局面。其中,少数民族诗歌在关注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地方性知识的同时也更为关注现实生活以及个体复杂的情感,整体呈现出绚烂多彩且风格各异的创作局面。同时,以底层诗人为主体的非专业写作成为近年的一大亮点。
    “回暖”与反思
    近年来,诗歌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所改变,受关注度和影响力也明显扩大,但是研究者应对以上现象做出审慎的分析和判断。
    在碎片化、电子化阅读语境下,诗歌写作、阅读和批评实现了即时性、交互性、日常化和大众化。新媒体尤其是移动自媒体使得诗歌在写作人数、传播速度、接受面积以及社会效应等方面都出现了新变。而“媒体报道”的点击率法则一定程度上对“诗歌现实”构成了巨大的虚构力量,使得带有“新闻话题”、“娱乐效应”的诗人和写作群体一夜成名,比如余秀华现象、底层诗人、纪录片《我的诗篇》等。诗歌的跨界传播,如剧场化、影视化、广场化等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由此,诗歌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所改变,受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也明显扩大,但是在诗歌“活动”已达高峰期的时候,研究者应对以上的诗歌现象做出审慎的分析和判断。一方面是热闹的诗歌现场和诗歌文化的多元化,“大跃进”式的诗歌生产,频繁的诗歌活动和奖项,诗歌刊物“回暖”,各种渠道出版或自印的诗集、诗刊、诗选的繁荣局面以及难以计数的微信群和诗歌公众号;另一方面是新媒体和各种活动、奖项刺激下的写作者的虚荣心和膨胀心理,而大众对诗歌“读不懂”的困惑以及对“个人化”、“圈子化”、“小众化”的不满仍然存在。
    近年来,人们对诗歌的普遍观感是重新“回暖”了,诗歌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身边。而诗歌如何有效地重建与读者的密切关系,是诗歌界不断探索和热议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座谈会中提到传统诗歌和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孔子倡导的“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传统在今天该如何传承?北岛编选的《给孩子的诗》、王小妮编选的《给孩子的诗》、叶开主编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诗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天天诗历》的热销以及全国中学校园诗歌节、广东小学生诗歌节,还有电视节目《诗歌之王》《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等的热播,都引发了文学界和教育界对诗教问题的反思。适合儿童和青少年阅读的诗歌选本和相应的教材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推出的驻校诗人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教育的普及和校园诗歌文化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