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艺术规律历久不衰 文学经典的艺术规律和创作经验,可谓博大精深。它包括现代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所有文学经典的规律和写法。文学发展的难度就在于,后人需要了解和继承前人的传统和经验,并从当下时代需要出发,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来。文学历史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都产生过众多的优秀作品以至经典作品,其中蕴含了许多珍贵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方法,需要后人整理和借鉴。当然,作为一个作家他不可能全面熟悉并全盘继承经典文学,但熟悉、采纳越多,作家的功底就越丰厚,才越有可能博采众长,创造新我,这也是不言而喻的。那种疏离经典,企图独辟蹊径式的写作,注定是昙花一现的。文学经典的艺术规律和经验,同样是丰富而复杂的,既有属于外部的,也有属于内部的,既有核心的、也有从属的。一个作家在研习和承传中,需要弄清主次、轻重,抓纲张目、悟道得技,才能真正掌握文学经典的精髓和精华。譬如小说文体,在所有的文学文体中,无疑是一种“重器”,它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方法,也显得格外丰富、多样、成熟,在表现社会人生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被卢卡契称为:“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尽管文学经典的规律和方法,是丰饶多姿、变幻无穷的,但它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却是相对稳定、历久不衰的,支撑着既古老又年轻的小说文体不断生长和前行。小说文体自然需要变革、创新,但却必须是在不动摇它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譬如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意蕴、表现模式、叙事方式和叙事语言等等。这是小说内部的重要元素,在构建这些要素和创造小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基本的艺术规律和经验。 文学特别是小说需要具有深广的思想意蕴,凡是文学经典无不有着新颖、丰厚的思想内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文学“去精英化”、“去经典化”思潮的影响下,倡导小说的“无主题”、“小主题”,一谈主题思想,似乎就是“教条”、极“左”,导致了小说思想探索的弱化。小说需要思想,这是无须怀疑的艺术规律,也是被文学经典证明了的普遍真理。王蒙讲“文学是对生活的发现”,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都说的是小说的思想探索。现实主义小说,需要对当下的社会人生作出宏观精深的思考和批判。现代派后现代派小说,同样需要对大千世界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作出尖锐深邃的洞察和反思。有作家认为,现代派后现代派小说追求的是“无深度”、“玩技巧”,这其实是一种误读。时下一些小说所以显得平庸浅薄而无人问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新颖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创作要努力塑造独特而深刻的人物形象,检视从古到今的经典小说,都是创造了戛戛独造的人物形象乃至典型形象,才彪炳史册的。这是文学经典的一条核心规律。但近20年来,小说创作忽视和淡化人物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顽症”,这是对文学经典规律的一种致命背离。在当下的小说中,不能说没有人物形象,只是出色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很少。我们常常看到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种是形象模糊、没有根底的意象式人物,一种是性格简单、理念填充的理性化人物。而那种性格化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少。不能说我们的作家不愿意去刻画人物,而是我们的“人物观”发生了变化。一些作家以为人物在小说中已不那么重要,好的故事、好的语言同样可以支撑一篇小说。同时还因为,不少作家已不了解、不熟悉多种人物,也不愿意下大功夫走进更广大的社会和人群。心中没有几个模特,创作时自然写不出鲜活、多样的人物形象。其实小说文体并不要求都写成一种类型的人物,任何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自身的价值,乃至可以成为典型形象。归纳和提炼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创作实践,理论家们把小说人物分成多种类型,至少有五六种之多。譬如意象型人物,理念型人物,心理型人物,象征型人物,这几种人物都带有较多现代色彩,更容易被年轻作家接受。譬如类型型人物,性格型人物,典型型人物,这几种人物则富有更多现实特征,尤为中老年作家青睐。要重振当下的小说创作,作家们一定要真正重视起人物形象来,潜心学习文学经典塑造人物的经验,进而写出更多样、更坚实的人物形象来。 在漫长的小说演变和发展中,小说的艺术表现模式越来越多样、成熟,越是经典小说,它的表现模式越独特,运用也越纯熟。当代作家在艺术上要有所建树,就要领悟和借鉴前代作家的表现模式,并力求开拓出一种新的模式来。所谓艺术模式,就是小说的基本样态,即作家以哪种小说元素为主干,营构成一种什么样的小说模型,来体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其实小说的艺术模式并不是很多,譬如故事型小说、人物型小说、意境型小说、心理型小说,还有荒诞、象征、幽默等一些现代表现模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时期文学,小说艺术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到九十年代后的多元化文学时期,小说艺术模式出现了萎缩凋零状态,不仅没有产生新的表现模式,原有的表现模式也只剩了故事型、人物型、心理型等数种。这不能不说是小说艺术的一种倒退,这种态势亟待改变。 小说的艺术形式和叙事语言,同样是文学经典格外关注的一个方面,并形成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中国当代的小说理论和批评,立足当下的小说创作实践,取法西方的文学理论,从社会、文化、审美的层面洞察小说,在营造故事情节、提炼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构思结构形式、运用叙事语言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表现形式和手法。它孕育出众多优秀作品乃至经典作品,在今天依然葆有生命力。但从总体上看,它已显得陈旧、保守,难以完全吻合新的时代和新的读者的需要。西方现代小说叙事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引进中国。它研究小说叙事主体尤其是视角的构成,发掘小说内在的结构规律,探索小说形成的因素,破解小说从文字到语言到文本的深层奥秘。是对小说内部世界和艺术本体的一种开创性研究。中国的作家在小说叙事学上虽然有所接受、借鉴,但浅尝辄止、远远不够。我们的作家要有对文学经典的敬畏、虔诚之心,深入阅读经典,领悟艺术真谛,夯实文学修养,在文学经典广袤的沃土上,滋养和造就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