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美国当代诗坛的中国色调(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刘永清 参加讨论

    于是,针对学院派自我中心、自我满足的保守主义诗风,他们提出了诗歌创作“深层意象”的主张。所谓“深层意象”,按照罗伯特·勃莱所说,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应该“向人的表层意识之下隐藏着的东西延展”。也就是诗歌中的自然物象,应该与人们的内在心理有着内在的联系。“道家思想对这个目的来说是最有用的。”结合弗雷德里克·莫根“诗本来就是‘道’所居住的地方”的话语看,罗伯特·勃莱所说,“深层意象”,内核也就是《易经》和老、庄所谓的“以象见意”。只不过这“意”在“深层意象派”那里,是处于意识的底层。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的本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而万物作为“道”的形而下的表现,也即“道”的象,内含“道”的规律和法则。二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所以,“道”和它的表象是混为一体的,“意”中有“象”,“象”中有“意”,而不像西方的哲学将精神和现象一分为二,精神与现象似乎互不相干。所以,罗伯特·勃莱认为,丰富的想象力的基础建立在形象和感受的关联性上。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美国“深层意象派”实际上是将中国道家哲学的这种“道文(即象)合一”的认知思维,转化为一种诗歌的创作方法,即强调诗歌要将作者的深层情意寄寓于形象,将其融为一体。
    “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这是中国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歌的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故美国的“深层意象派”诗人也深受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影响,非常注意从中汲取营养,运用于“深层意象”诗歌的创作。
    詹姆斯·赖特很欣赏白居易,说白居易是自己的“精神之源”。他的《冬末跨过水沟,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一位州官》这首诗,就是套用白居易的诗歌《初入峡有感》,将其翻新,将白诗中的“万仞山”化为自己诗中的“明尼阿波利斯城的大石头”,“未夜黑岩”化为“变黑的大橡树”,“飘沉人”化为“孤零人”,将奔流的长江变成眼前的密西西比河,以表达他对自己身世的一种无奈感叹。他另有一首著名的诗歌《在明尼苏达松树岛躺在威廉达弗农庄的吊床上作》,根据这题目,就可知道是仿唐代诗歌。他自己也坦率地说,“关于该诗,尽管我本人希望它是对我躺在吊床上时那种情绪的描写,但它很显然来自于对中国式(Chinese manner)诗歌的模仿(imitation)”。
    罗伯特·勃莱一生中长期住在明尼苏达西部的农村。或许是他这种居住环境,使他对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产生了深切的感情,故他的很多诗从题材到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都有着明显的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陶渊明诗歌的痕迹。1978年他出版诗集《树将在此屹立千年》,首页就用了陶渊明的《饮酒》(其四)的四句诗:“劲风无荣木, 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他的《三部分组成的诗》第三首的立意,也是承袭这四句而来:“老黄杨树那强劲的叶子/潜进风中/召唤着我们/消失进宇宙的莽原里/在那里/我们坐在草底下/得到永生/就像尘土。”(赵毅衡译)其组诗《六首冬日独居的诗》有这样的诗句:“我把茶壶倒空在外面的雪地里/触摸新生的寒意中的快乐之苗/夜幕降临时/风/窗帘在南边轻柔地摇曳。”也显然与陶渊明《时运》中的两句“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有着内在的关联。当然,他也不只学陶渊明。中国很多的诗人,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另一首《独处几小时》这样写道:“‘隐者不在这里;他在山上采蕨。’那就是隐者的童子告诉寻找他的……‘那上面有雾……/我不知他在何处/……我想你找不到他。’”(董继平译)可以明显看出是袭用了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自己也不讳言,说:“我自己的某些诗,如《与友人畅饮通宵达旦后,我们在黎明荡一只小舟出去看谁能写出最好的诗来》,就源于中国诗意,如同《午后飘雪》《六首冬日独居的诗》一样。”
    纵观美国诗歌的“深层意象派”,我们看到,他们的创作不管是理念,还是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与中国古代诗歌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作者:刘永清,系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