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思考现存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为提升国家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塑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相对于英、美、法、德等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译介数量偏少,接受度不高。目前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逆差关系,导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并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对中国形象认识的整体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最终影响到文学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积极塑造。现阶段,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接受主要局限于学术层面,总体上还处于边缘化、小众化。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曾指出,虽然现在当代中国文学的翻译比以前多了,但并不意味着读者群同时也在扩大。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说:“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对母语为英语的大众来说始终不易被接受。” 其次,在文学的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中,接受方始终存在对中国的主观想象。西方在言说中国时所投射的主观预设使得他塑的中国形象成为知识与想象的结合体,强调的是中国对于西方本土的价值和作用。比如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审丑”式挖掘,隐含着对其自身文化的自恋式欣赏;而对乡土田园中国的浪漫化想象,则包含着对自身现代化所带来的缺憾的慰藉。这种反映西方文化诉求的想象因素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客观呈现和正向认知。 方文化诉求的想象因素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客观呈现和正向认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思考: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译介力度,尤其是要加强那些政府资助的优秀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力度。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法、德、日、韩等国的做法,设立翻译或合作机构,提供翻译奖金,实施出版资助等,将更好地反映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译介出去。二是推动翻译更多贴近中国现实生活的当代小说。现实和真实是离间想象的锐器,推动翻译更多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当代小说是破除西方想象中国的方法之一。有鉴于此,我们在选题上要做好策划,大力推介那些聚焦当代中国蓬勃发展新气象、致力于剖解社会问题的作品。而作家在创作时也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以健康、理性的中国形象,致力于创作贴近现实生活、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作品,有效纠正西方对中国的负面想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当代小说译介与接受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16BZW1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