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理论的未来(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辑刊》 张江 参加讨论

    三、统合就是要回到一元吗
    理论的统合,很容易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认为这是要让文学理论回到一元时代。
    必须承认,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如果只有一个声音、一种学说,无疑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无论这种声音如何响亮宏大,这种学说如何权威正确。历史上,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学界对此抱有警惕是可以理解的。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不同学说之间相互砥砺、彼此碰撞,没有砥砺和碰撞,学科发展必然失去生机和活力。
    当代西方文论百年多的发展,的确形成了流派迭现、思潮迭涌的局面。不同学说、不同流派的出现,极大地开拓了文学理论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理论的内涵。但是,承认这一点并不等于认为这种多元并存的格局没有问题。在我看来,当代西方文论的多元并存,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众多学说之间对峙大于融合,排斥大于吸纳。具体说来就是,虽然学派林立,“主义”丛生,在总体上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格局,但是,每一种学术,无论在纵向的历时维度,还是横向的共时维度,多是对峙有余,融合不足,排斥有余,吸纳不足。“19世纪后期的文学批评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还从未有过以往哪个时代,像这一时期的文坛那样派别林立,意见纷呈;也从未有过以往哪个时代,像这一时期的批评那样充满对峙,争执不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科学主义、印象主义……各种文学思潮和批评方法在一时间纷纷登场,而且每一种见解都被推向了极端,使19世纪后期文学批评成了一个人声鼎沸的争论场所,一个行情动荡的证券交易市场。”[6]这是一位中国学者在描述和评价19世纪后期西方文论状况时写下的一段话。事实上,这仅仅是当代西方文论的一个序曲,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当代西方文论纷乱复杂的局面远超于此。正如有学者总结的那样,“当今西方的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不仅呈现出碎片化、杂糅、拼贴的特征,而且都极力表明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力图成为‘马赛克’中的一种色彩,既不愿意吸纳他者,也不愿意被他者吸纳。这种各自为政的‘马赛克’局面,正是极力追求‘多元化’的后现代的典型特征,也是当今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基本面貌”[7]。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甚至不惜抱残守缺,“既不愿意吸纳他者,也不愿意被他者吸纳”,这已经背离了文学理论的本义和初衷,沦为为多元化而多元化。
    理论的统合不是要用一元取代多元。从目标上讲,理论统合的结果,不是要让所有流派、学说都趋向统一。统合不是统一,不是合并。理论统合的前提是捍卫各种学说的独特性,维护多元并存的生态格局。从过程上讲,对现有的理论和学说,统合不是替代而是充盈,即通过有机的系统发育②,让各种流派、理论、思潮都能在捍卫自身的前提下彼此借鉴、吸纳,最终更好地发展自己。
    不妨以接受美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最基本的理论特征是打破了此前文学研究的“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转而投向“读者中心”。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点来源于本体论解释学:第一,文学作品不是一个摆在那儿恒定不变的客体,而是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意义显现过程或效果史,因此,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不是寻求文本原意或作者本意。文学史不是别的,就是作品的接受史;第二,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存在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读者的理解是作品历史性存在的关键。事实果真如此吗?读者参与了文本意义的建构,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在这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文本和作者丝毫不起作用?如果这样,那为什么一部作品会在不同的读者中间产生共鸣?甚至穿越时间隧道在古今读者中间产生共鸣?即便用姚斯的期待视域理论恐怕也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所谓的接受美学,到底应该是整个文学活动中接受环节的研究,还是绝对化地用“接受”裁量整个文学活动或全部文学史。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虽然也是接受维度内的研究,但它为以往理论成果的吸纳提供了可能,而后者则不具备这一条件。这可以说明,进行理论的统合,吸纳以往的理论成果,并不一定取消理论自身的独特性,更不是让理论回到一元。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十全十美的,无论这种理论诞生于哪位大师之手。打破狭隘的单一视角,从横向和纵向的更广阔领域汲取智慧,这是理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元固然优于一元,但是,当下文学理论的多元并存,徒有其多,多而无序。多元并存应有的彼此砥砺、相互促动效应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引入系统发育的思想,进行必要的理论统合,不但不会将多元扼杀为一元,相反,还会更加有利于多元的发展,从而在整体上推进文学理论的繁荣。
    当代西方文论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走到了极致。在急于打破一元格局、营造多元共生局面的过程中,各种学说为了标榜自身的与众不同从而凸显自己的理论主张,极力与历史上的相关学说和同时代的其他学说划清界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承认,这只是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接下来的发展,必然是回归理性,由激烈的冲突和对峙转向沉静的融合与吸纳。我相信,这是未来理论发展的必然。也只有这样,多元并存才有意义、有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