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批评的道德维度不可或缺(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郭玉生 参加讨论

    道德内蕴与审美诉求的对话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无论对于文学,还是对于道德,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价值通过文学得以审美呈现,以情感的和形象的方式,影响受众的心灵,使他们尊重公平道义原则,有勇气反省内心以获得灵魂的提升。对于文学来说,道德既是它重要的外部关系,更是不可或缺的内部要素。文学主要以人的社会生活为表现对象,而道德渗透在人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是进行善恶价值判断的依据。作家总是生活在特定的道德文化传统和道德舆论环境之中,他的创作不能脱离这种道德文化传统和道德舆论环境,进入作品的社会生活以及塑造的人物的行为和心理都会涉及道德的因素。人们可以对文学提出基于特定时代、特定需要的特定要求,但无论哪种要求,都不能忽视文学的道德内蕴与道德诉求。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对某种道德价值的深情呼唤。因此,美国当代著名学者C.W.布思强调,当人类活动被用以创造文学艺术作品时,创造的形式决不可能与人类意义相分离,包括道德判断。
    “道德”向来被认为是理解人的正确生活和正确行为的文明尺度,而确认现世感性幸福追求的价值正当性,并通过个人的自主判断来为道德立法确定一个可靠的理性基础,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提出并影响至今的思想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使人摆脱依附性的不成熟状态,而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现代人的典型品格。但问题的复杂性又在于:道德的实在性往往是基于习俗和传统的有效性。因此,伽达默尔指出:“道德是在自由中被接受的,但决不是被自身的见解所创造,或者被自身所证明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文学恰恰能够在习俗与传统的基础上使道德具有实在性。例如,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传统童话故事中的道德观在表达方式上已经形成了某种恒定的模式或具有某种结构的道德话语中心。而“中心”又形成了某种可靠的深层话语结构,以传达出既定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教育的模式或结构是传统文化用相对稳定的文学模式,来把握和构建社会基本道德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果没有普遍性的道德价值观,人类就会缺乏实现有效社会团结的精神纽带。不过即使获得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观,也不能凝固为组织社会生活与维持社会秩序的唯一模式,应对其持续推演、质疑和检讨,否则人的本性、表达的可能性以及特殊性的要求被道德权威主义话语遮蔽,会导致社会走向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所以,作家创作和读者阅读的目的不是简单肯定或宣传某种道德信条,而是发掘植根于文学作品中的多元道德价值,使这些道德价值成为文本意义发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在选择文本实践形式和方法的过程中,既不能让审美屈从于道德,也不能让道德屈从于审美,而是突破旨在进行道德审判的传统文学观念的重围而同时又保持道德观察的视点,让道德批评与文本中审美结构保持对话状态,着力于分析文本中道德要素如何构成自身内在的审美对象,又如何发挥其批判、陶冶及建构的功能,把基于尊重人性的道德观念和美学的感受结合起来,揭示人的完整性和生命意义之源。
    总之,文学和道德之间具有平行展开而又互相影响的共生关系。随着波德里亚所说的“丰盛社会”和“物体系时代”的来临,消费主义思潮四处蔓延,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状况,表现为在文学创作中回避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追求情欲的满足和感官的享乐,文学创作走向了歧途,文学批评存在着道德批评缺席的现象。由此,文学创作既需要发挥建构普遍伦理和交往准则的作用,也应该承担维护自由和多元,实现人的自我提升的使命;文学批评在让审美范畴与道德范畴得到独立、充分展示的同时,还应该探究道德要素与文本结构之间的交融关系,从而治疗消费主义时代文艺创作的某些疾病症候,促进伟大文学作品的产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逻辑探究和历史批判研究”(12CZW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