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华语语系文学”:必也正名乎(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钱翰 参加讨论

    史书美认为,因为有英语语系文学(anglophone literature)或者法语语系文学(littérature francophone),所以就有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她一股脑把好几个问题都混到一起,甚至令批评者分析其毛病时,都感到棘手。一则,anglophone literature或者littérature francophone等等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它们能被翻译成所谓“××语系文学”吗?这是个非常奇怪的翻译。据我所知,国内的法语界并没有人把littérature francophone翻译成“法语语系文学”,通常的翻译是“法语国家与地区文学”,意思是法国之外以法语为母语的作家创作的文学。史书美和王德威从来没有恰当地论证过用“英语语系”或“法语语系”来翻译的合理性,而以这个术语为基础的平移概念“华语语系文学”自然也没有扎实的基础,这个“名”的下面,只是一层薄薄的流沙。
    因此,王德威在这个问题上的含混完全可能看成是一种症候性的表现。例如,他在《华夷风起——马来西亚与华语语系文学》一文中,提到海外华人的创作:“生在台北,长在马来西亚,就学、定居在英国的欧大旭,以及生在马来西亚,在英国求学,在南非定居的陈团英都曾获布克奖( The Booker Prize) 青睐;后者甚至是有‘亚洲布克奖’之称的曼氏大奖( The Man Asian Literary Prize) 的得主。他们的作品在严格定义下是英语语系文学的最佳示范。但如果我们将后夷民的论述带入华语语系讨论, 这些作家一样可以进入我们的视野。此无他, 他们的英语写作延续了马来半岛的多重语言的传统,‘马来英语’也是相当数量的华人所灵活转换的日常语言。华夷交错的语言现象固然以英语呈现, 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已经不可避免地将语境华语化了。更重要的,这些作家是代表马来西亚写作,相对中国,他们原本就是夷,就是他者、外人。”
    在这段话中,王德威急切地想把任何与“华”相关的东西统统纳入“华语语系文学”的大框子,只要与华人或者汉语有关系。然而,不仅马来西亚的华裔有英语的创作,法语区的华裔也有法语的创作,西班牙语文化圈的华裔还有西语的创作,如果他的这个逻辑成立,“华语语系文学”不仅包括中文的写作,还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写作,这个“华语语系”可真成了无所不包的神奇语系,或者用世界语系来命名更加准确一些。于是这个“英语语系文学”的最佳示范又变成了“汉语语系文学”的示范,而且他当然也很清楚,并不解释一个写作是如何横跨两个语系的。
    王德威试图用华语语系文学的大框架,把尽可能多的异质性因素都装进来,不是因为他不明白其中可能造成的混乱,而是他与史书美都有类似的目标:消解“中国性”,这可能是基于政治的意识形态,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他批评史书美不应与“中国”对抗,取而代之的方式是把一切都混杂在一起,没有边界,也没有中国和边缘,这样无需激烈的对抗,中国性在“华语语系文学”的宏大框架下,自然就消解于无形。然而,他也不是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在《华语语系的人文视野与新加坡经验——十个关键词》一文中列举的关键词中,新加坡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无法绕过的关键问题。无论是林文庆还是邱菽园都扎根他乡,心怀故园。他所说的移民、遗民、夷民,本身都是相对性的概念,倘若没有那个“中国”的存在,也就无所谓移民、遗民和夷民。这个问题并不能通过加一个后字,以所谓“后移民、后遗民和后夷民”的概念就能解决的。“中国文化在世界”和“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必然以复杂的方式不断纠缠下去,在变易和不易中延续其生生不息的命运。
    “华语语系文学”概念的产生体现了海外汉语文学界的焦虑心态,他们不希望继续作为中国文学之附属,面对中国文学这个庞然大物,他们要求主体性,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中国文学能够平等交流。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诉求有其合理性,海外汉语文学不应被简单视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小小的支流,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果,也是东南亚、北美、欧洲的文化之果,它们是多重文化杂交重生的产物,充满勃勃生机,有其独特的精血和灵魂。然而,这种基于价值的诉求不应影响科学和客观的学术问题。如果我们真正借他山之石,可以看看法语中对此是如何分类的。所有以法语写作的文学,分为三类:littérature francaise(法国文学), littérature francophone(法语国家与地区文学), littérature d’expression francaise(以法语写作的文学,也就是母语非法语的作家以法语写作的文学)。总体的分类可以看成两种,前两者都是法语为母语的作家的文学,后者是法语非母语的,而法语为母语的情况分为法国和法国以外的。参考这种分类方式,所有以汉语写作的文学也可以分为:中国文学、汉语文学(中国之外以汉语为母语的文学创作)、以汉语写作的文学(非汉语母语的作家的文学创作)。这种分类方式清楚明了,尽可能减少了交叉和含混,也更多的基于客观事实,尽可能少意识形态的考量。文学是一个充满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话和冲突的场域,正是因为如此,在文学研究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达成对客观事实的共识,只有清除了意识形态对客观事实认识的干扰,在这个场域中的对话者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各自的立场、观念和价值感。
    “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名不正则言不顺,之所以有这样一个不正之名,是潜藏在这个概念背后的“去中国化”的意识形态的干扰。如何面对中国,如何面对中国与“世界中的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包容不同的立场、认知和情感,但是不能让这种意识形态干扰了对事实的客观认识,也只有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才能有真正的包容力。在正名之后,汉语文学的研究者才能更好地交流和交锋,才能在一起好好说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