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抢救少数民族古籍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访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晓东(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明江 参加讨论

    记 者:经过30年的发展,新形势下的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有什么变化?
    李晓东: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些是对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向和目标。
    从1984年创建机构至今,我们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构已形成体系,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相应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构,同时,13个民族建立了跨省区古籍协作组织,为少数民族古籍事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当前,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正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和规范化建设。建设“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收藏与修复中心”,编制“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等都是近年来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点项目。
    记 者: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可以说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是什么让您30多年一直在坚守?
    李晓东:记得我们在做《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这个项目时,需要深入调研,大量走入田间地头,走入少数民族百姓家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基层少数民族百姓表达这样的想法:通过重新认识这些古老典籍和口传文化,更加认同了自己本民族文化,更加认同了中华民族文化,也更加认同了我们56个民族的大家庭,你们的工作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这样的心声让我们无比自豪,更实实在在地受鼓舞,这是我们听到的最美的语言。
    记 者:您曾经谈到,很多基层的整理研究人员在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藉时深深感受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伟大,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深刻意义。
    李晓东:的确是这样的。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吧,广西省民委古籍办主任韦如柱,他的家乡是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1993年韦如柱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成为少数民族古籍专业的第一批学生。1997年,韦如柱大学毕业后来到广西古籍办,成为当时惟一一个专业出身的工作者。来到广西古籍办后,韦如柱接触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搜集整理壮族民歌。在此过程中,他渐渐懂得了古籍工作的意义所在。就这样,韦如柱开始潜心投入到壮族古籍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当中。学过拼音壮字的他还把壮语民歌翻译成了汉语。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韦如柱对古籍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也感觉到身上的担子越发沉重。2000年,在广西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被列入壮学丛书重点项目,并于2004年在北京举办了首发式,这部被誉为南方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典范的著作,也标志着广西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日趋规范化。2003年,广西古籍办启动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壮族鸡卜经影印译注》。这一项目历经10年坎坷,终于在 2013 年得以出版问世。
    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西的民族古籍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抢救搜集到少数民族古籍10000多册(件),翻译整理出版各少数民族古籍成果800余种 ;积极开展古籍复制和修复工作,启动民族古籍数字化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广西珍贵古籍名录;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逐步建立了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队伍,为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持续发展培养人才;以民族古籍整理成果打造的“布洛陀文化”“密洛陀文化”“侗族琵琶歌”“仫佬族依饭节”等逐渐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知名品牌。
    不知不觉中,韦如柱已相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事业将近20年。经过实践,韦如柱发现民族古籍工作值得做,而且应该继续做下去。他把民族古籍工作当作神圣的事业,希望通过努力把民族精髓传递给下一代。这是他继续努力耕耘的动力,也是立志毕生奋斗的目标。
    像韦如柱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既是民族古籍事业的力量,又是民族古籍事业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