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创意阶层的范围的确很宽泛,中国与欧洲、美国都不同。在中国你们的创意产业具体包含哪些行业? 金:我从文化创意产业的部类讲起。中国文化产业的分类中首先就有文艺演出业,所以创意阶层当然包含艺术家群体,我们把他们称之为“波西米亚族”,他们是推动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须知,创意(creative)这个词本来就是从文艺创作发展变异而来的。在北京各类艺术家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像798,751,宋庄,大圆环,芳草地,聚集了一大批中国艺术家,也有一些外国艺术家,这些人毫无疑问是属于创意阶层的。北京还聚集了中国最多的设计家,包括建筑设计,网络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时尚品设计,奢侈品设计,它是北京一个很大的群体。还有一个群体也属于创意阶层,就是中国的会展业从业人员。 与会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广告业的从业人员,创意创新也是他们企业的生命线。 都:这些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意人群。 金:北京创意阶层也包含出版业,在中国有500多家的出版行业,这还不包括直接做具体工作的劳动者,这些都是属于从事所谓创意设计,脑力劳动,编辑的这样一批人。中国的出版行业,包括像期刊,报纸,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由过去的纸质的方式向数字化转型。出版业,期刊业,报业,无疑是创意阶层的一个部分。 都 :中国电影这些年发展很快,这一部分人群的情况呢? 金:是的,北京是中国包含港澳台最重要的电影中心, 也是最重要的电视中心。包括创作人员、编剧、导演、摄影、设计,传播、营销等各类人群,应该都属于创意阶层。还有包括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还有一些人群是十分重要的创意人群——新兴的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的人群,如各类软件的编辑者(这里叫程序猿),游戏,动漫,网络视频、网剧等从业者,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在中国,光游戏动漫就至少有几十万的在校学生,从业者也有数十万。国家大量投入,通过创业孵化器,建立创客空间,培养一批批青年创业者(创客)。在全国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旅游创意人群,体育产业从业人群等。在北京,至少有150万以上的人从事的文化创意产业。 都:创意阶层的培养是非常困难的。你认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创意人才? 金:的确,创意产业对人才构成有很高要求。一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受过三级以上复合教育,如文化艺术的创作与理论教育,网络设计或相关专业技术教育与训练,工商管理或金融经贸教育与实践;这既对中国也包括世界未来创意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文化创意实践需求对人才品质的要求。 目前在中国文创实践中,这种高度融合的人才数量很少,往往可遇不可求。因此国家和企业通过组建多专业合作的创意团队来达到这一要求。这就是在企业内、行业内、创意产业集聚区内配置不同的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聚合优势,相互启迪激荡,以期获得灵感的迸发。一方面,创意产业无疑需要硬手:优秀的科学家、设计家、工程师、建筑师、投资人、金融家;另一方面,创意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形化、文化化和艺术化,所以创意产业需要“波西米亚人”:富于灵感的艺术家(包括先锋艺术家)、民间艺人、自由撰稿人、文化学者,甚至哲学家。第三,创意产业还需要管理人、广告人、媒介工作者等中介人。这是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冲突、较量、碰撞与融合。其实,无论科学技术的创意,还是文学艺术的创意,在创造的境界上是完全可以相通的。最近,中国高等教育正通过建立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甚至跨国的协同创新团队,来发挥创意集群的强大协同优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