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辨味与品诗:诗的八堂课(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钱韧韧 参加讨论

    将诗学阐释与文本细读相结合,是全书凸显的研究方法。如在“声文”一讲中,作者谈到各种诗歌音韵的重复、对比与呼应的安排,认为声韵技巧与情思表达必须有机配合。并援引司各特的叙事诗、周邦彦的“情似雨余黏地絮”、卞之琳《白螺壳》的五个“穿”字等例证,讨论诗歌的声律问题。之后,重点解读张枣《父亲》的“猪肚萝卜汤”以及诗中较多的ang韵,认为“诗人就是要选用最吻合诗情的字眼,用声音来配合意义的表达”。在对张枣《厨师》《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诗歌的细读分析中,揭示出当代诗人在声韵、词语、技巧等方面,重视传统诗歌资源的现代转化。
    诗歌研究离不开扎实的文献征引、深厚的知识建构,也不能摒弃才气识力、性灵思想的融入。专业严谨的诗歌研究,有助于概括阐释的学理性;行文间跳动的灵气和思想,则有助于展示诗歌审美的趣味性。但两者在具体实践中,常常偏向于各陷一端,这种现象已经引发学界反思。如何将二者有效融合?
    作者以鲜明的个性旨趣,提供了一种融学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可贵尝试。在理论梳理中,对联觉与通感的区分颇具真知灼见,如“我们所理解的通感只是六根互用,而联觉是六根并用,不仅是感官的交叉激活,也是多重并发”。这种区别有助于进一步“辨味与品诗”。在研读古诗词时,分析了一般选本不选的稼轩词《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周清真《望江南》,认为其声韵别致。对于一些常见作品的评价,作者更多是点到为止。全书引述资料丰富,力避空疏游移之谈,文本细读较见功力,感性体验丰富,还间有作者本人的诗文创作。行文深入浅出,捕捉诗歌“兴味”,时有吉光片羽,富有散逸的韵致,使得该著雅俗交融,具有切实的可读性。
    一个文明的国度,诗的国度,需要像《诗的八堂课》这样简明的读本,既能用于学诗入门,又可作为诗学进阶读物。该书还传达了一种可贵的学术理念:一些新诗的经典之作,足以和古今中外优秀名诗相媲美。在中西诗歌比较视野中解读新诗,阐释新诗经典,可为中国诗歌的未来提供一种思考方向。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