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文艺批评家理应是美德、美学、美文的积极实践者,这就需要具有独立的品格和独特的审美经验,应该包含精准的专业性、海纳的文化性、深刻的思想性。 首先,批评家要具有精准的专业性。批评不能游离于作品之外,否则批评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此,批评家对作品的深层次的阅读既是批评的前提,也是批评得以深入的根本保证。批评家要具有专业的文艺批评素养,应明白对一部作品可从“外部”和“内部”进行双向研究。所谓“内部研究”,即对作品的表达方式、叙述模式、文体特征以及节奏、意象、修辞等文本自身种种因素的研究,这也是更大意义上对文艺作品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研究。而通常所说的“外部研究”,不仅包括对创作者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甚至是人类思想活动领域,来考察文艺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的高低。虽然两种研究着眼点各异,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文艺批评总是建立在对文艺作品深度的阅读和体验之上的,必然是要和文艺作品对话的。因此,批评家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要能够静下心来进行专业的解读、批评和鉴赏,能够以鲜活的批评话语文本呈现出中国当代的审美风范,发现佳作,推出新人,这理应是批评之本,也是批评之基,同样是疗治当前文艺批评浮躁的首要前提。 其次,批评家要具有海纳的文化性。任何深刻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它必然是个体方方面面综合素养的聚拢和爆发,是个体底蕴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和升华,无论历史的、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社会风俗的,还是语言的、文学的、艺术的,甚至可以说,但凡这个世界和文化有关系的所有事物,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都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思维的敏捷性和视野的包容性。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作家要写出优秀的作品来,必须是在生活中浸泡过了的。这一点对于文艺批评家来说,更为重要。甄别优劣,凸显特色,是需要极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功力才可以作出论断来的。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其思想必然是隐蔽的、含蓄的,是潜藏在艺术家的审美形式之间的。批评家只有具有了极为广博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积淀,才可抽丝剥茧地剖白出作品的内核意蕴来,才可使得批评具有应有的广度和厚度。 最后,批评家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关涉批评的深度,同样展现的也是批评家的高度。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追求,自然就会孕育出不同的文艺批评观念和批评规范。文艺批评形成于具体的文艺作品,但不局限于此,批评还必然要开掘出具有社会性、文化性、时代性的指征表达特色。具有深度的文艺批评往往展现出高站位的审美目标,即批评家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够站在时代思想和历史前进的潮头,通过对文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构架、情感表达、矛盾冲突等具体文艺现象的分析,阐释出作品所具有的观照社会现实的深度和温度,为欣赏者呈现出作品在表达人类情感、社会道德、时代价值等方面的趋向,以一种高瞻远瞩的洞察力和启蒙性直达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批评家不仅是读者、观众,还更应该是具有担当精神和独立气质的思考家,全面、深度考量作家和作品的时代精神实质、社会舆论氛围等一系列问题。正如《意见》所指出的,“参评作品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只有当批评家以洞若观火的敏锐解读出了作品的内部精神和外部意蕴之时,才可能真正发挥出批评对创作者和观众读者在审美情感、民族精神、社会舆论等方面的思想引领、教化疏导、精神激励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