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视野下推进文学发展 对于如何在世界视野下推进中国文学发展、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批评家和作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我们应有启发: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巨大的社会变革创造了丰富的中国经验,也带给中国文学取之不竭的创作矿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学应当立足本土,更好地认识中国和表达中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下中国正面临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的巨大进步、思想的空前活跃、文化的不断创新,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变革、人们的生活状况、人们寻梦追梦的奋斗过程,理应成为并正在成为作家们关注和描写的主要对象。与此同时,这种形象化、艺术化的认识、反映和表达,必须建立在中国作家和评论家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和深刻把握之上,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都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样的创作才能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这样的评论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这样的文学才能常葆生机与活力。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文学格局中,中国文学应当坚持自己的个性和品格,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它既带给了我们骄傲与自豪,让我们充满自信,也是我们今天生存发展之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强调和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之根、传统之基,自觉树立文学创作的本土意识,把中国文学的根深深扎进中华文化的丰沃土壤之中。 第三,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应当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积极回应和激活传统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界在创新上汲取了不少外来的文化经验,许多作家的作品体现了外来文化经验创造性的转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不同程度上仍存在着忽略和忽视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文化艺术资源的传承延续与发展的问题。大家知道,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这些文化的“基因”与精神的“能量”,都需要我们作家、评论家去深入研究体会,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地传承和弘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续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者的一份神圣文化责任。 第四,文学在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建设中具有旗帜性、支柱性、家园性、引领性,中国文学应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切实发挥精神引领和价值支撑的作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和文明核心组成部分的文学,理当自觉承担起引领民族精神向前发展的光荣使命,用文学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学的灵魂。文学作品如果抽去了内在的精气神,就会变成一堆文字的躯壳。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的文学,是不可能打动读者灵魂的。当代中国文学要在讲好国家民族的宏大故事、讲好百姓身边的日常故事上下功夫,要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通过艺术的表达而真正地引领风尚、滋养人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