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古代文学的“文学原理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左东岭 参加讨论

    
    赵树功的《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一部中国气派的古代文学原理研究力作。之所以如此定位,不仅因为该书具体而深刻地论述了作家文人的才情气禀、文才的独到性能,论述了作家文人的素养系统——学识法度与道德人格修为,而且还细致论述了才情通过神思向创作的落实以及文才的涵养。所论全面系统,所言凿凿有据,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原理性总结,而且对当代文学中一些模糊认识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对于当代文学艺术事业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该书对以下几个具体问题的解决窥其一斑。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真正的作家?才是性之偏宜,对应着千差万别的性能潜力,但只有才情出类拔萃者方可进入文学艺术殿堂。这个“才情”就是主体天性于其性情所彰显的一种独到潜质:深情感发、厚意察识。
    为了说明这一论断,作者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就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关于主体素养的论述来看,才情是诸般素养之中的不可或缺者;就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有关创作圆成境界与审美要素的论述来看,才情同样不可或缺;就诗人与学者身份的认知来看,彼此的差异正在于才情。从刘知几的才学识论、叶燮的才胆识力论,至钱大昕《春星草堂诗集序》鉴于才学识这一源自史学的美学尺度存在一定缺陷,而专门提出的“才学识情”标准,才情作为作家主体素养根基的认知一步步走向明晰。这个标准在传统的“才学识”说上增加了“情”。 本来,以才、情、学、识论主体素养在明人之中已经开始流行,但钱大昕在学者、文人纷纭其说的时代翻唱“老调”,却起到了廓清迷雾的作用。他释情为“境往神留,语近意深”:“境往神留”指向作者的审美感知纤微、深入、持久,且能领会其要,代表了一种独到性情;“语近意深”指向能创作出难以穷尽的意味,代表了达情的能力。学识与才情相较,他又得出了以下结论:“有才而无情,不可谓之真才;有才情而无学识,不可谓之大才。尚稽千古,兼斯四者,代难其人。”含味其意,有才情无学识,虽然未必定成大才,起码具备成为文学之士的潜质;但有才而无情,则其所具备的才就不是真正的文学之才,所以叫做“非真才”。钱大昕的“四长”说是对一般文人、学者身份辨析的超越,严格讲来,二者的区分不在其身份,而在于彼此是否具备才情。
    综上所论,作者得出了以下结论:就文学主体素养而言必融会才情,就文学创作的圆成之境与构成要素而言必绮合才情,就文学之士与学者的身份区划标尺而言必定位于才情,就文学创作体调的形成与创新而言必依赖于才情,才情因此就是才的审美之维——人皆有其才,但惟有富于才情者方成文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