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70年:内蒙古文学记忆(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特·官布扎布 参加讨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内蒙古文学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老一代作家以归来者的姿态批判“文革”,呼唤“大写的人”。他们以既欣喜又悲叹、既真挚又深沉的情怀,书写时代和个人的创伤,总结教训,反思历史,为内蒙古文学的复苏和重建寻找一个坚实的起跑点。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下部)、阿·敖德斯尔的《骑兵之歌》、扎拉嘎胡的《草原雾》《嘎达梅林传奇》、张长弓的《漠南魂》等。老一代作家怀着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鲜明的艺术形象、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辨融为一体,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了新的突破。
    老作家志在千里,一批中青年作家带着理想与激情之梦,异军突起,开启内蒙古小说创作的新局面。莫·阿斯尔的短篇小说《药引子》、齐·敖特根其木格的长篇小说《魏巍罕山》、巴·格日勒图的中篇小说《蒙兀儿斤大伯》、巴德巴的短篇小说《回光》、力格登的短篇小说《生活的逻辑》、阿云嘎的短篇小说《大漠歌》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蒙古语小说创作总体水平。乌热尔图以《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等小说将本民族的生活、历史和文化心理带进了当代文学创作领域,多方面地展现出民族的个性和风采,开启了内蒙古寻根小说的序幕。白雪林用诗歌意境结构小说,《初夏》《拔草的女人》《蓝幽幽的峡谷》以情绪化、散文化、音乐化的叙事,开始了草原题材小说的诗性探索之旅。汪浙成、温小钰的中篇小说《土壤》《苦夏》面对现实,书写知识分子的理想、困惑和激情,是内蒙古文学新写实的代表。哈斯乌拉的小说《虔诚者的遗嘱》揭露宗教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呼唤自然的人性。满都麦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关注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他的《瑞兆之源》《元火》《三重祈祷》等小说坚持从诗性传统到绿色生存的生态理念,确立了内蒙古生态文学的范本。80年代的内蒙古文学以激情的理想主义、怀旧的暖色叙事、批判和反思中的回归传统,以对现实的碰撞与冲突的书写,容纳了生活的广阔性、心灵的复杂性和文学话语的丰富性,风格丰富而多元。
    上世纪90年代,面对市场化、商品化的急遽变化,内蒙古文学也随之变化,有的继续保留诗意的质地,更多的作品则以纷繁多样的面貌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多元律动。邓九刚的《驼道》《驼村》《驼殇》《大盛魁商号》《茶叶之路》书写旅蒙商人在200年间创造的商业奇迹。阿云嘎的长篇小说《有声的戈壁》、莫·哈斯巴根的长篇小说《扎萨克盆地》、乌雅泰的长篇小说《喇嘛哥哥》、乌力吉布林的中篇小说《一路歌声》、博·照日格图的中篇小说《候鸟》等作品,关注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挑战与抉择、继承与革新、生存与发展、孤独与怀旧、焦虑与喧嚣等民族共同体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讲述小地方的大故事,以个体命运的残缺记忆来展现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境况,体现了“民族寓言”的色彩。肖亦农的小说《红橄榄》《黑界地》、谷丰登的小说《酒鬼》、张秉毅的小说《黄土高坡》《黑纛》、王建中的小说《准格尔女人》等作品追求小说的意境生成,人物诗化、景致画面化、笔法散文化,探索小说叙事策略的改变。鄂温克族作家杜梅的散文集《在北方丢失的童话》、达斡尔族作家苏莉的散文集《旧屋》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达斡尔族作家苏华的小说《母牛莫库沁的故事》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等等,代表这一时期内蒙古“三少民族”文学创作的成就。
    新时期的内蒙古诗歌百花竞放、争奇斗艳,蒙语、汉语两支诗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新时期蒙古语诗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汲取世界优秀文化养分,出现了一批具有时代印记的诗人诗作。在以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纳·赛西雅拉图等为代表的第一代诗人群之后,以阿尔泰、齐·莫日根、勒·敖斯尔等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群,以波·宝音贺希格、特·思沁、锡林巴特尔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群和以满全、海日寒、恩克哈达等为代表的第四代诗人群接连登场,异军突起,以不同的处世姿态、不同的精神气质、不同的美学追求,撑起了新时期内蒙古诗坛半壁江山。阿尔泰的《心灵的报春花》、齐·莫日根的《蝈蝈长鸣》、勒·敖斯尔的《牧马人之歌》开启蒙古语诗歌自由抒情的先河,为蒙古语诗歌注入了朝气和活力。以波·宝音贺希格的诗集《另一种月亮》、特·思沁的诗集《母语的视觉》、锡林巴特尔的诗集《男人的季节》为代表的具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诗歌书写,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诗界革命。第四代诗人中,有“知识分子写作”和“原生态写作”两种重要创作倾向,前者的代表是满全的诗集《温馨时光》和海日寒的诗集《遥远的雪山》,后者的代表是恩克哈达的诗集《骏马家园》和齐·那顺达来的诗集《温暖人间》。进入新世纪,蒙古语诗坛出现了“蒙古语诗歌那达慕”现象,诞生了一批新生代诗人,促进了蒙古语诗歌的大众化。以诗歌文本传承地域文化记忆、地域文化气派和地域文化情感,已成为新时期以来蒙古语诗歌创作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
    新时期以来的内蒙古汉语诗歌创作同样成绩斐然。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以《草原·北中国诗卷》和《诗选刊》为阵地,汇聚了全国众多一流的诗人诗作。贾漫的《野茫茫》、安谧的《鼓的信息》、雁北的《都会大峡谷》、蒙根高勒的《灵魂的声音》、阿古拉泰的《白云的故乡》、白涛的《从一只鹰开始》、张天男的《水上歌谣》等都是读者十分喜爱的作品。在那一阶段,赵健雄、陈广斌、梁梁、斯日古楞、伊勒特、赵剑华、蒙元等诗人的创作都非常活跃。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敕勒川、温古、广子、王静远、樵夫、青蓝格格等诗人创作成就突出,作品相继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等刊物发表,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
    新时期以来,内蒙古散文创作成绩喜人,佳作连篇。嘎·希儒嘉措的散文《元上都探古》、叶尔达的散文集《天边遥远的月光》以锐利、深沉、伤感的笔墨描写遥远的岁月,散发着浓烈、甘醇的文化气息。许淇的散文诗集《北方森林曲》《城市意识流》等,打破或者说融合诗歌和散文的界限,兼有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对于内蒙古文学体裁的拓展作出了贡献。尚贵荣的《流浪的云霓》《野马西风》以个人化的视角和感受,书写个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表达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董培勤的《我的阿拉善》《阿拉善 美丽与忧伤》《阿拉善的心灵史》《阿拉善 行走的驿站》以人文的精神审视地方文化和社会历史变迁,审美内涵丰富多样。
    新时期以来,内蒙古文学评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实力雄厚的蒙、汉语评论家队伍。在巴·布林贝赫、孟和宝音、巴·格日勒图、哈日夫、刘文斌、策·吉尔嘎拉、苏尤格等老一代评论家们的带领之下,以宋生贵、高明霞、包斯钦、扎·仁钦道尔吉、乌日斯嘎拉、额尔敦哈达、策·朝鲁门、海梅、莎日娜、满全、海日寒、铁军为代表的学院派评论家队伍茁壮成长,活跃在内蒙古文坛。特别是以满全、海日寒为代表的新生代评论家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扎实的学术素养、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尖锐的批评意识、广阔的洞察视野,运用多种语言,风骚于一方文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