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后,感到古远清很有问题意识,如是华人文学还是华文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还是世界华文文学?是语种的华文文学还是文化的华文文学? 这在《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一书中的打头文章《21世纪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理论问题》中有详尽的论述。他早在新世纪来临时就意识到华文文学命名的困难与尴尬,尤其是认识到有关华文文学理论研究的欠缺,是当前的一大弊端。他在90年代写的《台港澳文学学科尚未建立》,就包含有学科建设的因素,并指出华文文学所包含的复杂的地缘政治内涵。他认为经历了华文文学的命名及其空间的界定,华文文学学科的性质、特征及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探索等重要问题的讨论,应着手编写《世界华文文学概论》。对后者,大陆的华文文学研究界缺少呼应:各显神通的教材出版有余,而具有学科建设意义的典范教材却迟迟难于问世。这种呼吁,体现了古远清远大的研究抱负和学科建设的探险精神。 古远清毕竟不是预言家,他没有料到史书美、王德威后来会提出“华语语系文学”这一术语。正是这个在《21世纪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理论问题》一文中来不及论述的问题,当下吸引了一小批大陆学者探讨和争鸣。这是对过去忽视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学科体系探讨的一种反拨。有人便据此认为,古远清没有补充研究这个热点话题,是因为他的文章历来以资料丰富和信息量大取胜。其实,是古氏对当下文学观念愈来愈翻空出奇的不屑。君不见,收集在《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中的文章,除末篇《作为“始发期”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澳门文学》外,绝大部分均以理论探讨见长。其中富有探险精神的《台湾文学关键词》,还在某学报发表时就引起境内外学者的重视。古远清充分意识到,既有台湾文学研究的概念和叙述方式,在未得到认真梳理和归纳总结时就轻率使用,将造成台湾文学这门学科话语建设的滞后。还有,由于对“台湾文学”不能条分缕析地进行界定,导致在宝岛其定义之多,使人感到简直像一场作文比赛。现在,古远清企图将它“定格化”,这鲜明地体现了大陆学者不同于台湾本土学者的主体性。《香港文学研究20年》以及《20年来香港文学在内地的传播》,则是纵横捭阖的学术史力作。凭借作者异常关心文学研究动态及收集有关资料的专长,古远清将在曲折中前进的香港文学研究史及传播史,整合为井然有序且前后呼应的有机整体,其突出特点是视角新颖与鲜明的现代批评意识。再如探险和风险并存的原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的《重构“香港文学史”——有关香港文学研究的反思和检讨》,以开放的胸襟对内地学者研究香港文学的七大误区做出质疑,这是从文学实际而不是从政治教条出发,其看法曾得到内地及香港不少学者的赞同。这说明古远清不是传统派作者,尽管他年过古稀,仍充满了朝气。他不仅对大陆、台湾、香港当代文论做出连环比较,而且能提出学科建设中所蕴藏的发人深省的问题。 这位被陈映真称为“独行侠”的古远清,30年来其华文文学研究作品多为专著,如出版过《台湾当代新诗史》《香港当代新诗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等六种文学史,但高质量的论文相对要少一些。有人说“论文第一,专著第二,资料整理第三”,这诚然是偏见,但对于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这本书的力度还有待强化。《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所收入的批评有分离主义倾向的藤井省三研究华语文学所走的歧路,说明古远清是一位富有挑战精神的另类学者。希望他用这种挑战精神给学术界带来一部大家期望已久的《世界华文文学概论》,相信有探险精神的古远清,有能力完成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