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学批评是一种探险——评古远清《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曹竹青 参加讨论

    古远清在台北出版的上下册《台湾新世纪文学史》,以及最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古远清选集》,体现了著者对华文文学研究事业的由衷喜爱和关切。他从不满足于勾勒一幅新的学术版图和文学史图景,而且还对这门学科现状进行探险式的思考和反思,这显现出华文文学研究生存状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无论是台港澳文学或是海外华文文学,其实都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对“选举”成了当前头等大事这种环境混乱和严峻情势下所产生的台湾新世纪文学,更应视为一种“记忆的政治”。台湾著名作家朱天文的《小说家的政治周记》,是这一“记忆的政治”的生动表现。基于台湾文人比大陆作家更贴近这种政治差异,古远清提出“用政治天线接收台湾文学频道”的看法。他的另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正是这一文学观的实践。人们当然无法否认文学与记忆的联系,但“用政治天线接收台湾文学频道”毕竟不够全面,而应另有审美天线、语言天线。限于篇幅,古远清用审美天线赏析余光中的散文和挖掘式鉴赏与感悟王鼎钧、陶然作品的文章未能收入书中,这是个遗憾。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批评是一种探险,古远清对港澳台三地“外流作家”的开创性研究,便极富探险精神。邓小平、习仲勋早已为当年广东出现的逃亡潮平反,认为这不是什么“叛国投敌”而是人员外流,公安局抓的人应全部释放,因这属人民内部矛盾。依据这种精神,古远清敏锐地发现境外有一个以倪匡(卫斯理)为代表的“外流作家群”。这一群体的作家,以自由主义的身份写作。他们是伤痕文学的先行者,在增添香港文学新品种(如科幻小说)方面做出贡献。不过,也有人认为,“外流作家群”究竟是文学现象、文学史实,还是古氏的大胆假设?这些问题古远清在《学术研究》发表的论文并收入书中的《外流作家:从越境港澳到定居珠海》中,已有充分的论证。
    与其他台港文学研究者不同的是,对华文文学当下发展投入极大精力的古远清,很重视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论争的研究,他以“搏虎之力”将某一文学现象迅捷地置于读者眉睫之前,如《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所收入的《王洞的“曝料”所涉及的夏志清评价问题》《名不副实的〈世界华文新文学史〉——兼评台北有关此书的争论》,既敏锐又有深度,闪耀着思辨的锋芒。尤其是前一篇,是“自我”色彩较浓的论文。坦白地说,当前的学术论文大都缺乏“自我”色彩,均写得正襟危坐,毫无可读性可言。学术论文是否一定要摆起脸孔写,学院派的论文是否一定要隐藏自我,没有个性,写得枯燥无味?当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趣味性可能就缺乏学术深度。学术深度太深了,就会使人如嚼鸡肋。当下鸡肋似的论文满天飞,而有情趣的论文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不少权威期刊“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钱锺书),宁愿刊登很难下咽的高深涩的论文,不愿意刊登像黄秋耘那样理论性远比不上王元化,但能敏锐发现问题且见情见性、文采斐然的论文。由这篇见情见性的文章,可看出古远清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寻找学术生长点的能力。可有人认为夏志清的情史是文坛八卦,无研究价值。喜欢探险的古远清不这样看,他认为,应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从中不难看到多情的评论家夏志清,他是那样任诞狂狷、风流倜傥、直爽率真、敢做敢当,以及其中所隐藏的夏志清是海外华文作家还是台湾作家、如何评价夏志清的文学研究成就、作家“隐私”能否进入文学史等一类文学史命题,这样才能以特异的思考向度与言说方式来重构文学史,从而把夏志清研究深入一步,这正是该文被海峡两岸及香港媒体竞相刊载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