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现实意义是流动的,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潜能 读书:这样的精神纽带对于当下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今天又应该以怎样的眼光和立场来读鲁迅、龚自珍的作品? 陈漱渝:鲁迅是中国底层民众的忠实代言人。他的一生是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而呐喊的一生,他的人生计划是“随时为大家想想,谋点利益就好”。他的“道德准则”是“损己利人”,“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无疑是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 读鲁迅的书,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做人。我想,这也就是阅读鲁迅经典最大的现实意义。 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潜能。重读细读鲁迅文本,应该回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使其在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断彰显出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鲁迅经典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有一个历史过程,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也有一个历史过程。研读鲁迅可以粗略划分为“史实考订”和“文本阐述”两个层面。在史实层面应该追求还原,在文本阐释层面则应该追求意义和价值的不断生发,不断为现实生活提供意义供给,在绵延不绝的传播与接收过程中充分实现经典的价值。 陈歆耕: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思想启蒙大家,他发出诸多醒世嘶喊,曾经开风气之先,为驱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向现代化的转型,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动力;而鲁迅身处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激荡的时代,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他的一生也在从事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工作。当我们在梳理龚自珍到鲁迅的启蒙思想的脉络时,就会发现,他们最为忧心的许多问题,仍然在困扰着当下。因此,有专家在研讨《龚自珍传》时认为,启蒙问题在中国始终是一个未能解决好的问题。 龚自珍自称:“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意思是,我哪里敢自夸是治国的能人,我只不过转贩一点先贤们开出的药方罢了。你可以看成是龚自珍自谦,也可以看成他以此方式来自我保护,免得在那个文字狱盛行的年代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我是不赞成采取照搬“古时丹”来解决当下现实问题的。先贤的智慧、思想要借鉴,但解决当下的种种困扰,需要从实际出发,寻求新的路径。即使在写龚自珍传记时,我也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借古人来浇自己心中“块垒”,一切评析、论断、感悟,都必须有坚实的史料作依据。只要你的心中有“现实感”,文字、史料的背后自然就会有充沛的“现实感”在流动。 至于今天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读龚自珍的诗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能从龚自珍的诗文中读出什么来,与自身的学识、修养、人格境界等等有关,但不管怎么读,我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读龚自珍,这样才有可能有更多的人走进龚自珍浩瀚博大的精神世界,让龚自珍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地位在更多的人心中矗立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