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给科幻题材洒上诗意的阳光(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化报 张 妮 参加讨论

    其作品更偏向“无类型文学”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2012年创作的短篇科幻小说,初稿发布在清华大学水木社区科幻版上,曾荣获2014年首届中国科幻坐标奖短篇类冠军,2014年入围第5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这部小说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北京像变形金刚般可折叠起来,又透着冷峻的现实感。
    小说中,在不明年月的北京城,空间被极端地分割为三个部分。三个空间分别住着统治者、精英、底层工人,不同空间之间的跨越通道极为狭窄、危险。故事以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了凑齐孩子幼儿园的高昂费用,铤而走险跨越空间为主线,通过细致平实而富有质感的文字,在科幻设定的世界观下,传递了人情悲暖。
    这一故事的灵感源自郝景芳的生活日常。曾生活在北京城乡结合部时,她和外来务工者聊他们生活的压力、困扰、担忧;之后,她又在学校见到挥斥方遒的同学,在工作中接触到诸如世界500强的CEO……这些人的生活互不交叉,使得北京好似一个不同空间的叠加。于是,她把各种生活写下来,让大家可以“看见”彼此的生活。
    有趣的是,关于《北京折叠》,中国的读者更多关注社会阶层和特权的存在,以及政治安排对每个人生活的影响。但郝景芳和国外的一些读者交流时发现,他们更愿意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关注机器化和自动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如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和自动化取代了现代工人,大量失业的劳动力将何去何从等问题。她说:“关注点与生存环境关系紧密,这是不同经济制度下的个体反映。”
    动笔于2007年的长篇科幻小说《流浪苍穹》,构建了两个不同制度的社会,主题是探讨人类的“近未来”,即基于目前科学水平和经济制度,发展到未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今,书中所呈现的虚拟现实、网络交易等已不是天方夜谭,网络交易使人力资本彻底释放、职业和劳动打破地理束缚等“预言”也正在一一应验。
    不难看出,郝景芳的科幻作品讲述的是未来,却有着浓浓的现实感。“虚幻现实可以让现实以更纯净的方式凸显出来。”郝景芳说,用直接书写的方式并不容易反映现实,相反,用一个遥远抽象的世界作为映照,反而能将现实的某些特征照亮。
    郝景芳认为自己的作品更偏向于“无类型文学”。她说,如果将小说分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那么纯文学或主流文学更多关注现实空间,并表达现实空间;科幻或奇幻文学则关注虚拟空间也表达虚拟空间。而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更模糊的文学形式,它关心现实空间,却表达虚拟空间,它借助于现实中不存在的因素讲述与现实息息相关的事。她把这类作品称为“无类型文学”。即在科幻的设定之外,她会用大量的精力去塑造人物和完善故事。从《去远方》和《孤独深处》的短篇故事中能够强烈地感觉到,作者细腻唯美的文笔,形象深刻的人物和故事,却透露着对世界的冷峻洞察和理性思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