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小说最能体现“人学”特质(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朱德发 参加讨论

    《证人》这篇小说的优长,在我看来,是以人的剖析见长,以灵魂拷问取胜。小说围绕母亲陈桂芝一家的父母子女之间的冲突展开。这本来是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几乎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或者是公务员,或者是中学教师,应该和睦相处,幸福度日;然而恰恰相反,不仅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浓浓亲情,离心离德,相互提防,而且,多数人的下场都不能善终,没有圆满的结局。
    这个家庭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母亲陈桂芝身上。说句苛刻的话,她是这个家庭的“罪魁祸首”。“母亲”的角色一向是被用来讴歌的。修白在这篇小说里完全颠覆了“母亲”这个角色应有的属性。“母亲”孕育了自己的孩子,她从来就没有爱过他们,甚至站在“恶母”的立场看待自己的孩子。她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以世俗社会商品属性来区分的。在整篇小说人物关系的设置中,我们看到下岗的小女儿碧苇因其母亲的私心未能参加高考只能当名车工,在下岗大潮的洪流中失业。她是这个家庭中最没有地位,也是最卑微的小人物。但是,在所有的危难面前,只有这个质朴的小人物挺身而出。她始终在为自己的亲人奉献自己,她靠自己的勤劳和对老年的父亲的悲悯,以一个下岗女工不屈服命运的坚韧姿态有尊严地活着。而“母亲”陈桂芝对她的诋毁与诬陷、公务员弟媳妇对她的欺辱、大姐碧葭对她的扶助,都在拷问是什么在维系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人的良知、道德底线何在?
    人,为什么来到世界?他们来了,组成一个个家庭,不是以温暖关爱的心态凝结生活在一起,而是勾心斗角,彼此算计。“母亲”陈桂芝的算计人生几乎是这个大家庭的生活底色,她是一个典型的“母性”异化者。大女儿碧葭是师范大学毕业的优秀中学教师,是校长的有力竞争者。只因其母偷走茶叶底下的两万元钱,造成一场被误解的官司,因此而失去了当校长的机会。由这场官司牵引出我们追寻的真相以及真理的真相这个命题。儿子大宝夫妻因其母“重男轻女”以及纵容驱利而受贿导致深陷囹圄。老头子因其年老体衰而遭到陈桂芝毫不留情的抛弃。这一切不幸都与陈桂芝的极端利己主义有关。
    《证人》以解剖刀式的笔触从多侧面严峻而深刻地拷问“母亲”这个角色的灵魂所在。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她的母性完全被利己主义异化,把亲生的儿女当成“自己养的只是几只羊羔,羊羔养大是为了在羊羔身上谋取利益”。即使是她偏心的儿子大宝也被她责骂成“娶了媳妇忘了娘”的负心汉。她妄图把子女的生命财产都作为自己的私有物而据为己有,以物的支配权来操控子女们的生存权利,满足其享尽人间富贵、虚荣奢华的贪欲之心。对与自己生活一辈子的“老头”也要算总账,在“老头”的生命步入膏肓的尾声,不仅不给“老头子”做饭吃,还把他“变成会说话的哑巴”。她擅长混淆和蒙蔽事物的真相,懂得怎样施以小计骗取和离间人心,以此“建立自己的裙带帝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