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新开拓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徐迅 参加讨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文学现代化”丛书,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付梓出版。本套丛书共包括四本著作:栾梅健与张霞的《近代出版与文学的现代化》、朱文华的《中国近代教育、文学的联动与互动》、王韬的《西方思潮与中国近代文学》和张天星的《报刊与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1833-1911)》,分别从近代出版、新式教育、近代思潮与近代报刊等方面考察与探讨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产生和生成问题。
    在栾梅健的研究中,面对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以后日趋工业化、商品化的社会转型,发现古代文学中相对孤立、静止、单一的文学活动已变得非常丰富、复杂和开放。栾梅健敏锐地捕捉到了“外部因素”对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形成的重要作用,在丛书总序《“外部研究”何以可能——以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为例》中,他说:“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结构、语言等等方面的‘内部研究’,它可以清晰地提示出作品与社会、时代的对应关系,并能对人们的审美把握提供重要的借鉴。然而,当人们试图对一个时期的文学现象作出较为宏观与史论性的描述时,‘外部研究’便体现出它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两者的互相补充,就应该成为文学史研究者所必须注意到的内容。”在对自晚清至当下的百余年中国文学史的梳理与研究中,他发现近代出版、近代报刊、近代思潮、新式教育及近代图书馆制度、邮政、铁路、公路等诸多的“外部因素”、“外部关系”,都一并加入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建构与转型之中。这是非常深刻的洞见。而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栾梅健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就从传播媒介的变革、文化市场的形成、稿费制度的确立,以及新式教育的产生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在古今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推动因素。该著作被一些学者赞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第一次从‘外部研究’来考察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新世纪后,栾梅健又在其专著《前工业文明与中国文学》一书中继续了这种“外部研究”,有人认为该书“专门论述某一时期影响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具有显著的方法论意义。”此套“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文学现代化”丛书,再次承接了栾梅健文学研究起步的“外部研究”,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社会学等诸多理论,将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其中,栾梅健和张霞合著的《近代出版与文学的现代化》一书,主要从出版的角度,系统地梳理了近代出版机构的文学出版活动,探讨近代出版对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所起到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出版政策的新变、出版人的文化追求等因素,都促进了近代文学出版的兴盛。书中谈到,随着小说等文体地位的提高,翻译小说大量引进,出版文学书籍的出版社如雨后春笋,出版社大量创办文学杂志,为小说的发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近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创作小说的繁荣。
    《报刊与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1833-1911)》以1833-1911年间中国文学在报刊媒介的推动下如何发生近代转型为研究对象,提出自1833年近代中文报刊在中国境内出现始,报刊逐渐发展为中国文学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并成为中国文学近代转型的重要动力。作者张天星从文学制度、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几个方面具体展开了阐释。在文学制度方面,报刊生产过程中确立的投稿、稿酬、版权等制度转化为近现代文学的生产机制,报刊流通过程中建立的邮递、派报、阅读等机制转化为近现代文学的传播机制。在文学创作方面,报刊有力地推动了各主要文体的近代化变革。如报刊拓展了晚清散文自由言说的空间,催生了报载杂文等新文体,新闻舆论渗入到小说创作之中,推动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兴起和“新闻化”特征的形成。在文学批评方面,报刊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文学广告、编者按等多种新形式,新闻思想成为文学创作观念和批评方法的重要来源,初步形成了以媒介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公共空间,报刊媒介传播文学批评和规范文学创作的现代文学机制开始建立。
    《西方思潮与中国近代文学》旨在建构影响中国近代文学的“西方思潮”实体,从源头探讨新文学构成的要素。作者王韬将“西方思潮”具化为“科学思潮”、进化论思潮、启蒙思潮、浪漫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等,提出科学思潮所导致的专业倾向与进化论思潮对传统价值观的破除,使得中国文学在近代脱离了“杂”文学观,转向“纯”文学观与“俗”文学观。启蒙思潮不仅从群体角度表现近代政治小说中的革命、立宪、女权等主题,也从个体立场彰显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而当时被称为“理想”与“写实”,后来定名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西方文学思潮,正是中国近代文学乃至现代文学的主要学习对象。
    《中国近代教育、文学的联动与互动》则考察了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积极回应并形成改良主义思潮,由此催发和刺激了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的变革。朱文华在本书中认为,在中国近代教育与近代文学的演进过程中,两者呈现出“联动”与“互动”的形态,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服膺于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新文化的过渡与衔接。
    近代中国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在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就开始进行过初步的梳理。如今“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文学现代化”丛书的诞生,以宏大的构思、开阔的视野打通了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界限,达到了一种新的研究境界。丛书以跨学科的角度、严谨的学术态度,力图全面、系统地重构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诞生轨迹,在“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产生和生成”等重大文学问题研究方面新见频出,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