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批评家陈思和:阅读量统计数据是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广州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高端访谈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一则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去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但与其他国家差距还是相当大。国人的阅读习惯是否真如统计结果一般与国外相差巨大?新媒体形成的浅阅读是否对深层阅读形成冲击?近日,著名文学批评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参加了广州市委办公厅、市委政研室、市直机关工委主办的读书讲坛,畅谈人文教育与文学阅读相关问题。(文/本报记者 张涨 图/gettyimage)
    人均读书4.77本
    阅读量统计是个伪问题
    记者: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但与韩国的11本,日本的40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您怎么看国人的阅读习惯问题?
    陈思和:我觉得阅读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有的人喜欢读鲁迅,有的人喜欢读郭敬明都是很正常的,这就是所谓读书“不足为外人道也”。对于这个统计数据,我个人认为是一个伪问题,很大程度是炒作出来的问题。平均每个人四本书,这个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人,比韩国、日本人口多得多。要算人均数,我们国家大部分还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有农民,有打工者,他们可能一年读不了一本书。算下来人均读四本书,如果是真的,还应该感到高兴。这说明城市里的人不止读4本,可能要读20本才能拉到这样一个平均数。
    日本地铁里确实有很多人都在看书,但大多是看完就扔掉,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其中很多是漫画书。这种阅读都是消遣性的,也未必是种很好的阅读习惯。当然,我们中国人喜欢反省自己,觉得自己读书不够,引起社会重视、政府提倡,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我认为也不要被这个数字欺骗了。读书是一种生活习惯,阅读也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比如古代人们把“看画”也称为“读画”,对着一幅画也能阅读。
    浅阅读冲击深阅读
    是人为制造概念
    记者:随着微博、微信的流行,浅阅读开始成为一种主要的阅读形式,这会对培养深层次的阅读习惯产生不好的影响吗?
    陈思和:所谓浅阅读对深度阅读形成冲击,我个人认为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概念。阅读不光指阅读纸质书,看电子书、网上看新闻都算是阅读。现在年轻人在地铁上对着手机看网络小说,这也是阅读。网络的发展、电子化的趋势只是改变了介质,核心没有变。古代的书最早是凿在石头上的,要读书就得去抄写在竹简上,后来开始用纸,一定也会有人反对,说这不是阅读,或者侵犯了阅读的神圣性,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文化传承没有丢。你叫曹雪芹去石头上雕一部《红楼梦》出来,身体那么差,肯定也雕不动。技术的发展,导致介质的变化,这个不用担心,一定会产生新的适合时代的文化和阅读方式。
    对老百姓,我们不应有深阅读的要求,对学者比如我带的研究生,当然要求深阅读,规定这一年要读几十本甚至几百本书。但是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一天辛苦工作下了班回到家还要深阅读,这是很难做到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