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傅逸尘:同代作家与批评家要形成一种论战关系(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都市》2015年2期 newdu 参加讨论

    三、同代作家与批评家要保持距离
    周明全:你平时阅读同代作家的作品吗?你如何看待同代作家的创作?
    傅逸尘:也看,但相对还是少。多少会觉得他们的文学水准与年长一些的作家,或者那些已经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家要低一些,也不够成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你的精力是有限的,读了这个就读不了那个。我是相信创作是要有一定的经历与阅历的,尤其是长篇小说。所以,有经验的作家就讲,好的故事或素材轻易不要去动,一定要等到你觉得完全能够驾驭得了的时候才去写。
    周明全:金理说,作家和批评家应抱团取暖;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和同代作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会像金理所说抱团取暖,还是和同代作家保持距离?
    傅逸尘:我愿意结交一些我喜欢的作家朋友,在日常的接触中你会触摸和体味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情感表达方法,当然也会涉及文学创作。但从纯粹的文学角度,或批评的角度,我还是认同与同代作家保持距离。同代作家与批评家最好能形成一种碰撞的关系,甚至于论战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文学的发展。距离太近会影响批评家对文学的敏感性,以及批评的独立性。
    周明全:你看同代批评家的文章吗?你觉得,同代批评家,哪些比较优秀?他们的研究,对你有启示没?
    傅逸尘:当然会看。了解、借鉴都会有。如果同代是指“80后”的话,我更看好“70后”的那批批评家,他们已经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中坚,成就也更大一些。
    周明全:不少人认为,“80后”批评家难冒头,其实,我觉得,目前的批评环境很好,只要你有足够的才能,完全会得到认可,你觉得呢?
    傅逸尘:“80后”批评家作为一个群体无论数量还是批评质量目前都处于一个成长期,其影响力也不够强。我觉得“80后”批评家要比“80后”作家幸运得多,“80后”作家迟迟得不到主流文学界的认可,在媒体与出版界的同谋炒作中,丧失了批评对他们创作的介入与研究,他们的文学性成长明显存在批评的缺失。“80后”批评家的遭遇正好相反,这与他们的师承有密切关系,他们的成长普遍得到了导师的呵护与提携。现在的问题是已经活跃在批评一线的“80后”批评家太少,很难产生一种群体效应。
    周明全:《大家》杂志2014年第2期,除了用48块彩版推介数十位已经在批评界产生一定影响的“80后”批评家,还继续开设,“80后批评家大展台”栏目,第2期推介的正是你,文章是我写的,叫《傅逸尘:“新军旅文学批评家”的坚守》,我有个想法,想继续将“80后批评家大展台”栏目做下去,系统梳理“80后”批评家的创作与走向;另外,联合《西部作家》杂志,开设“80后批评家访谈”栏目,以对话形式,纵深地研究“80后”批评家。我个人的感受是,“80后”批评家在不远的未来,一定能成中国批评界的中坚力量,现在就开始关注他们,一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二来,或许目前这些文章,在将来,或能成为研究他们的重要资料。
    傅逸尘:很感谢你,明全兄弟。在“80后”批评家中,你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人,你策划推出的《“80后”批评家文丛》,是目前国内第一套反映“80后”创作水准的丛书,将不得不选的几位批评家都选入了丛书中。我注意到,包括《文艺报》在内的多家报刊的2013年文学批评综述中,都提及到了该丛书,评价极高。你为这套丛书付出了很多,你为“80后”批评家的成长、集体亮相作出了贡献。“80后批评家访谈”、“80后批评家大展台”的创意都很好,系统研究几年,对你的成长肯定也有很大的帮助。我有幸能被你纳入这两个栏目,很是高兴。今后,我们要更多地合作,携手向前。
    周明全:贡献谈不上,作为同代人,又在出版社工作,就是力所能及地各位多做点实是在在的事。目前的想法是,想以文丛为主体,延伸出《“80后”批评家年度选本》,将“80后”批评家每年在主要评论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筛选、整理,每年出版一本选本,为学界研究“80后”批评家提供必要的文本依据。当然,还将继续扩大《“80后”批评家文丛》的容量,将那批优秀的“80后”批评家继续纳入到问从中来。
    傅逸尘:明全真是有想法的出版人,当然,也是很优秀的批评家。代表所有“80后”批评家感谢你,我也将全力支持你,共同来做好这件事。
    周明全:最后,想请教一下,你觉得一个好的批评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傅逸尘: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对文学的感受力,也就是作家、艺术家们所强调的艺术感觉。这一点很重要,批评家不能仅仅依靠理论与观念进行批评,必须能够进入作家的创作情境,甚至超越作家对文学的感知力。作家为什么对理论批评不感兴趣?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认为你是外行,你的批评跟作品太隔。另一方面就是我在《南方文坛》2014年第一期上发表的《批评当随时代》中所强调的,批评要能够引领作家与文学,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要用自己的思想精神影响作家、读者和文学,进而影响时代发展的走向。当然,这样的理想不是哪一个批评家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诸多有理想的批评家共同努力。
    周明全:真是不好意思,一聊就数小时,耽误你太多时间了,我们的谈话就到此结束吧。
    傅逸尘简介:
    傅逸尘,本名傅强,1983年生于辽宁鞍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二届客座研究员、解放军军事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在报刊发表理论批评、散文随笔及报告文学100余篇,50余万字,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著有文学评论集《重建英雄叙事》、《叙事的嬗变》、长篇纪实文学《远航记》。曾获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 佳作奖、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现为解放军报社文化部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