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一个印象主义批评文本:龚古尔兄弟日记中的福楼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法国研究》2013年3期 辛苒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龚古尔兄弟是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他们对福楼拜的主观印象以及独特的文学观念使其长卷日记中对福楼拜作品存在轻视与误读,构成了极具个性化的批评文本。由于两兄弟与福楼拜有着长年的深挚友谊,这些轻视很难为外人所察,却在他们的日记中得到真实全面的表现。
    【关 键 词】龚古尔兄弟/福楼拜/日记/印象主义批评文本/误读
    【作者简介】辛苒,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由于埃德蒙·德·龚古尔(Edmond de Goncourt, 1822-1896)和其弟弟于勒·德·龚古尔(Jules de Goncourt, 1830-1870)对批评家主体性的强调,而被罗杰·法约尔视为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①。龚古尔兄弟提倡主观性,主张在批评过程中纳入批评家本人的体验,尽量表达批评家的印象和感受:“一部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几乎总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且仿佛就在我们看它时的刹那情绪之中。而谁能知道我们对外界的印象不是来自事物,而是来自我们自身呢?”②他们总把自己对作家的印象作为评判作家的出发点,将阅读文本的主观体验作为作品批评的基础,而不注重理论原则。
    由龚古尔兄弟合著的长卷日记(《日记:文学生活回忆录》,Journal: Mémoires de la vie littéraire)便是其文学批评观念与实践的集中反映。身为与两兄弟半生相交的挚友,福楼拜是日记中可见的批评对象。两兄弟对福楼拜作品的批评时常带入了他们对作家本人的认知和情绪,含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兼之两兄弟在合写日记时,本未打算公开发表,福楼拜本人无由得见自己的这种形象③,于是日记在用词上往往无所忌讳,随性而为。这些篇章因此成为极具个人性的印象主义的“福楼拜”批评文本。本文将通过对当时法国文学场域的状态、龚古尔兄弟对福楼拜的固化印象以及双方文学观念的异同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这种偏见的形成原因与表现。
    一、法国文学场:艺术家的困境
    龚古尔兄弟与福楼拜的创作年代基本重合,成名作及重要作品都完成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两兄弟对福楼拜的印象,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并与此时法国社会状况及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当时三人在巴黎文学场中地位基本相当,有着大体相似的生存状态。因此如果对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社会的变化、对当时法国的文化生态环境缺乏理解,就很难体会龚古尔兄弟对福楼拜复杂而特殊的认知。
    从第二帝国时期起,随着国家的逐步统一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法国进入了受皇帝统治的资本主义时代。据布迪厄的研究,法国,尤其是巴黎的文学场也因之发生了结构性改变,产生了趋于两极的统治力量:一种是受政治机构和王室操控的权势力量。帝国的统治者或是通过诉讼和制裁等法律手段,直接管理文学场,打击与其价值观不符的作品;或是通过各种手段拉拢作家,包括设立沙龙、向部分作家支付年金、授予作家以国家荣誉等。另一种是新兴的资本力量。金钱资本主宰着文化市场,它通过作品销售或戏剧票房收入来操控作家创作。只有符合读者趣味的作品才受市场欢迎,给创作者带来物质利益。“新的经济主宰者推行庸俗的物质主义:一大批作家和艺术家卑躬屈膝。”④于是,大量迎合讨好读者的通俗小说和浪漫戏剧应运而生,甚至有批量化生产的趋势,圣伯夫称之为“工业”文学。
    面对这种环境,龚古尔兄弟却不愿失去创作自由。为了保持艺术家的主体性,他们反抗两种力量,旗帜鲜明。“我们有种莫名其妙的本能,总是跟一切专制的人、专制的事与专制的思想作对。”⑤(1860. 5. 25)为此不惜与社会决裂。但他们认为福楼拜是知己:“只有我们与福楼拜,社会中这三个孤傲者,最初就不希望降生在这世间”(1864. 5. 23; Edmond et Jules de Goncourt, Journal, Tome I: 1073)。两兄弟希望通过对市场和权贵的双重拒绝,通过独立且叛逆的文学写作,成为践行“为艺术而艺术”理念的作家。
    其一,试图通过对学士院和沙龙艺术准则的反叛,独立于权贵。他们注重建构自己的精英作家的身份,希望以对艺术理念的坚持为作家树立新的贵族性品质。两兄弟对代表学院派艺术法则的法兰西学士院表示不满,并多次嘲讽努力竞选院士的作家;埃德蒙·龚古尔更积极筹备建立龚古尔学院,以示对抗。
    其二,面对公众和市场,表示拒绝附和。他们追求纯粹的艺术,强调这种审美趣味通过长期的系统教育才能获得,对大众读者低俗的审美力嗤之以鼻:“如果我们没有才华,没有特色,没有独创性,没有个性,如果我们做大家都做的事情——报纸杂志便都会向我们开放,我们将与社会保持最好的关系。没有男子气概的人,最容易成功。”(1862. 11. 13; Edmond et Jules de Goncourt, Journal, Tome I: 883)这种拒绝的态度源于对艺术作品无功利性品格的追求,强调艺术的超越性和无用性,力图进行独立的、革命性的创作。
    为了艺术的独立,他们遁入远离尘嚣的艺术空间。正如普列哈诺夫所言,“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是在从事艺术的人们与他们周围的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不协调这样的地方产生并逐渐确立下来的。”⑥艺术是两兄弟在权贵与资本主宰时代中安放精神的秘密花园,因而他们自觉选择与艺术相伴,以艺术家的态度生活,以审美的眼光感受外部世界并与之保持距离。
    就艺术观念本身而言,两兄弟也表现出对文学传统和权威机构的不妥协态度。他们强调艺术家的细致观察与敏锐感受,注重感官印象,表现出印象主义批评特征。细致观察周围的一切并充分感受外界带来的感官刺激,是他们眼中艺术家有别于他人最重要的特质。日记曾引用戈蒂耶所说:“无数人都缺少艺术家的感受力和性情。许多人对世界视而不见。譬如说吧,在这里的三十五个人中,没有两个人能注意到这壁纸的色彩。”(1857. 5. 1; Edmond et Jules de Goncourt, Journal, Tome I: 254)从中也可看出,龚古尔所谓艺术家的观察力,意味着对色彩、光线、景致等感官审美方面的敏锐察觉,因而他们的文学文本注重的也是表现感官印象,而忽视思想原则、道德伦理等内容要素。正如奥尔巴赫所述,“他们是感官印象的搜集者与表述者。”⑦作品常常以自然界中光影变换的瞬间把捉、对不易察觉的深层意识的细密洞察、对转瞬即逝的微妙印象的准确描述,成为一场感觉的盛宴。“观察、感受、表现,整个艺术尽在其中。”(1865. 2. 8; Edmond et Jules de Goncourt, Journal, Tome I: 1138)有别于浪漫主义文学泛滥、空洞的情绪抒发,龚古尔推崇感觉描写的真实性。要获得这种真实性,必须细致观察、切身感受。他们从东方艺术寻找示范:“中国艺术,特别是日本艺术,在资产阶级眼中是出于想象的奇特艺术,其实它们是直接遵从造化的创作。这些艺术家的一切创造都源自观察。他们能再现眼中的一切:天空那难以置信的效果、蘑菇的纹路、水母的透明……得之于对自然的真切研究。”(1864. 9. 30; Edmond et Jules de Goncourt, Journal, Tome I: 1103)两兄弟的作品在内容和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姿态,表现出欧洲古典艺术里未曾注意的奇异美和不曾使用的特殊表现方式。正因为此,龚古尔兄弟自然主义文学的滥觞之作《热米妮·拉塞朵》以及他们艺术上的同道者福楼拜的以“有伤风化”罪而上法庭的《包法利夫人》,都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极大反叛,一经面世便饱受争议。
    然而他们却得到了读者截然不同的回应。两兄弟的作品很长时间不受市场欢迎,销售收入远远抵不上写作的成本:“以三百法郎的价格把二十篇《十八世纪人物真影》卖给了丹杜:这点钱都不值消耗的灯油与木柴钱。为了写出这些文章,我们买的两卷书札就花了两三千法郎!”(1856. 12. 25; Edmond et Jules de Goncourt, Journal, Tome I: 266)福楼拜的作品却很快赢得认可,盛名远播,上至王室、下至平民都渴望一睹为快。《包法利夫人》、《萨朗波》等小说出版后多次加印,由此带来的版税收入也自然惊人。
    福楼拜的巨大成功令人无法忽视。龚古尔认为其成功来源于不甘寂寞,有失于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于是在日记中予以指责:“(福楼拜)表面上为人开朗、坦诚、豪爽,常常宣称他并不看重成功、批评文章或广告,但我……发现他心底里欢迎人家的赞扬,希望与外界保持联系。虽表现得谦逊,却全力以赴追求成功,甚至要与雨果进行面对面的竞争。”(1862. 11. 21; Edmond et Jules de Goncourt, Journal, Tome I: 886)他们嘲笑福楼拜为了获得肯定和赞扬而向权贵和市场妥协,例如他竭力在玛蒂尔德公主面前炫耀才华:“对于福楼拜在公主府上,为博得女主人的青睐所采取的奇特举动,我作了番研究……我暗自好笑,这个耻笑所有人世荣耀的人,原来这般贪慕资产阶级的虚荣。”(1864. 1. 24; Edmond et Jules de Goncourt, Journal, Tome I: 1048)写于《萨朗波》出版之初的日记(1862. 12. 6)还不无讥讽地描述了在圣伯夫发表了否定性的书评后,福楼拜是如何“缠着圣伯夫,挥舞着手,极力想说服他承认《萨朗波》有可取之处”(1862. 12. 6; Edmond et Jules de Goncourt, Journal, Tome I: 896)。又进而指出福楼拜了然于文学市场的运作规则,会利用舆论为自己造势,甚至会成为出版商的同谋。日记里有福楼拜为推行《萨朗波》的发表而与出版商谋定的一套宣传策略,两兄弟愤愤地写道:“他常说真正的文学家应以毕生之力潜心写作,不该为这些书取悦公众——而为了推销自己的书,他竟如此精明地行起江湖骗术来。”(1862. 10. 20; Edmond et Jules de Goncourt, Journal, Tome I: 867)
    其实,对于掌控文学场的两种力量,当时任何作家都无法完全抗拒。与福楼拜一样,龚古尔兄弟在反抗权贵和市场的同时,也不时向敌方示好。日记记录了两兄弟的诸般妥协,如对玛蒂尔德公主沙龙的重视、为作品出版所做的种种退让等。其实,他们对福楼拜“成功之道”的不满和抨击,有时是为了释放因作品失败所郁积的焦虑情绪,在有失公平的道德谴责中寻求些许的自我慰藉。但无论如何,这些批评至少在表面上维护了艺术家为艺术而生活的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