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作家麦家的作品得到包括美国《纽约时报》在内的西方主流媒体认可的消息引人关注。这一现象引发的思考,不仅仅对麦家本人,更是对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价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不是因为美英报纸突然宣布一位当代作家创作的价值多么值得沾沾自喜,而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中国文学与西方舆论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有了新的认知角度。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文学始终与西方主流文学圈及其媒体舆论处于互相分离的状态。当代中国的作家作品(甚至包括一些已经“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作品),基本上处在不被西方人从艺术创作本身认可的局面中。当代中国作家如果不是以意识形态的表露和“迎合”为前提,似乎很难进入西方媒体评价范围。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认知,即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在言论上体现出主动接近西方需要的动机,在姿态上体现出“合作”,其创作本身是很难被当作艺术品得到承认的。这种认知在相当多的人群中已经变成为一种潜意识。大家关注的是某某在什么场合发了什么言,表了什么态,而不是其创作本身在国际文学界的通行能力。 这样的认知或“潜意识”正在发生松动。“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让一些人失望,有人甚至认为,仅以作家身份的主流色彩,获得诺奖就是一个意外,更有人为此感到恼火,迁怒于诺奖评委会。“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的小说《解密》外文版出版,西方媒体主动为其预热。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西方报纸的评说,是从文学创作本身肯定一位中国作家的成就和价值。这种不吝赞词且不失专业性的文学评价,更有莫言获奖的颁奖词在前,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得到世界文学界和评论界认可的重要标志。事实上,近20年来,中国作家的作品在欧美翻译出版数量是很多的,有的作家在国外的知名度也相当高,但一些影响反馈到国内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信任和认可。仿佛“主流作家”不大可能获得西方认可。说到底,文学是一件充满激情和个性的创造性劳动,作家创作和文学作品被承认,最终是由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品质决定的。这一信息给人一种强烈暗示,好的作家体现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只要是在思想内涵上有深度有新意,在艺术形式上有探索有风格,走向世界就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更不能是一种姿态的取巧,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创作和结结实实的作品去积累、去获得。 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主流作家的承认,是世界关注中国的一部分。无论如何,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已经不可能漠视中国的巨大存在。在世界文化处于交流、交锋、交融的复杂境况中,西方文化处于强势还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但中国文化,特别是承载和包含于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的辉煌和当代中国生活的五彩斑斓,都是世界文学艺术界密切关注的。在美国电影大片及其电视剧中,“中国元素”已经成为名家大导们追逐的对象,因为面向中国不但能获得巨大的市场效应,同时也使其在文化分量上大幅提升。西方人曾称中国为“遥远东方”、“神秘国度”,这种文化优越感再加上政治体制上的不同,让文化偏见成为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障碍。今天,开放和自信的中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关注。对中国的形象叙述和生动阐释,最正宗、最质感、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中国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也因此,中国作家作品以文学的名义而不是别的什么理由,引起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认可,正当其时。由此之后,中国文学的走出去就会是迈着文化自信的脚步,堂堂正正地与国际文学界及其媒体“面对面”的平等接触与交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