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个拥有“不安定灵魂”的“异人”与“怪物”——评杜书瀛新作《戏看人间——李渔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李彩标 参加讨论

    
    传记式著作在我国古代文人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记述人物事迹的一种文体与批评方式,传记式著作多以知人论事的研究方法,有以传主的典型事例和重要活动为重点,挖掘并评价传主的生平思想、艺术创作、学术价值和贡献等方面,即着重写“事”,是为学术传记;也有虽也写传主的艺术成就、学术价值和贡献,但重点则放在揭示、探索传主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和作出贡献的内在根据、社会历史和个人原因,挖掘生活在那个时代中人物的性格内涵和精神蕴藏,即着重写“人”,是为文学传记。杜书瀛先生新作《戏看人间:李渔传》(作家出版社2014年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首批十部作品之一),无疑属于后者。此书以丰富的资料,灵动的笔触,描述了作为职业作家、出版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的李渔“一颗不安定灵魂”的人生经历,追寻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演变的思想线索,剖析其“不安定”的生命历程对其文学创作及文化商业活动的影响,展示了李渔永远着眼于创造和创新的性格魅力及充满活力的形象。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李渔,因性格使然,有着与传统文人不一样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 “我性本疏纵,议者憎披猖”,李渔诗文中传递出来的自由狂放、喜欢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影响其一生的经历与创作。在古代,中国人向来有依恋家乡、不离故土的传统观念,故视安守故土是人之“常态”,移家出游是一种“变态”。然而,李渔不断“违安土重迁之戒”,屡次迁居:青少年时从如皋移居至兰溪老家,后来又从兰溪老家迁居杭州,再后来又从杭州移家南京,直至晚年又从南京迁徙回到杭州。经常“移家”,是注重流通、交往的商业社会习性,但对身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的人来讲,是一种不可理解的怪事,而李渔觉得,为了寻找最适宜人“就食”、“成长”的地方生活,必须这样做,其意识确实超前。虽然,“出游”在别人看来是“变态”,但对李渔来讲是“常态”,自谓“三分天下几遍其二”,腿与脚“闲不住”是李渔的秉性。在李渔一生中,虽也有着闲情逸致之文人情怀,如营建园林、观剧谈艺、宴席品茗、游玩山水等,但更多的时间是在“浪迹江湖”和不断“游弋”上。如定居南京的十六七年间,李渔自叹“一生多半在车船”,先后五次远游,将有超过一半时间在碌碌奔波:“南走两粤”,“北向京师”,“远游秦晋”,“直指西陲”,乃至带着戏班游闽、游汉阳等。李渔远游,虽有“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且食所未食,尝所未尝”之情趣,而以文会友,以戏会友,组稿出版,请人评书题序,结交达官显贵,筹集翼圣堂书坊和芥子园资金等商业文化活动,恐怕是其每次“出游”之初衷。李渔以写作为生,其一生不停息地笔耕砚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职业作家;创作传奇、小说,李渔审时度势,凭“今人喜读闲书”之市场需求而创作,作品热销,供不应求;创办翼圣堂书坊和芥子园书坊,作为出版家,李渔集写、编、刻、卖于一身而形成产业链,除了能够更多盈利,还可防盗版。此书以李渔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作为主线,描述了李渔作为第一个敢于挑战传统人生模式的文人一生充满创造、充满传奇的人生历程,展现了李渔充满活力的生命形态和“不安定”的性格魅力,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