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云南丽江文学论坛开幕 对话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云南网 newdu 参加讨论

    我爷爷的藏书中还有一些杂志、周报,如20世纪创刊的《旅行报》,还有主要连载一些小说和散文的《锦秀之家》,我都读得津津有味。有一本毛里求斯的杂志,主要刊登文学批评作品,名字非常有意思,叫《毛里求斯胡蜂》。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文学跟胡蜂一样,有时候是带刺的。这些文学杂志,反映的不是新闻的东西,而是一种导向性的对当下的思考。
    2办杂志不会像写作一样带来很多(好处、利益—记者注)。有时候办杂志没有什么荣耀,得不到什么金钱,也得不到像书籍那样的广告性宣传,所以往往生存比较艰难。但是,在我看来,杂志对文学事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很多作家来说,比如美国的马克·吐温、爱伦坡,法国的罗曼·罗兰、瓦莱利,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等等,杂志都是他们在成名以前一显身手的地方。很多名家最初的作品,都发表在文学杂志上。
    在我看来,杂志社的编辑和评论家的工作是非常神圣的。对每一期杂志他们都需要投入非常宝贵的精力,结合文稿、筹划特刊、选择主题,尤其是需要去说服投资人。法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可以说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叫贝基。这一辈子他贡献出了最宝贵的一本诗歌杂志,他既是主编,又是编辑,还是主创诗人。法国最著名的文学家沙特也主办了一本杂志《现代》。如果没有这本杂志,在法国我们就无法读到兰波、邓恩的小说与诗歌,也不可能读到加缪、沙特的散文。
    现在,我们都在思索当今时代文学的命运。有很多人认为,文学的时日不长了,因为现代文学面临着媒体的冲击,比如网络、电影。但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文学的世界回应的需求与当今媒体是完全不一样的。文学并不为当今的社会提供什么新闻信息,也不是一种消遣,力图让我们遗忘存在的痛苦,或者让我们洒下几滴同情的泪水。出生于尼日利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家、剧作家索因卡就说得非常明确:“我所写的并不提供任何解药,而是相反让人去思考、去头疼。”
    那到底文学有什么用呢?我自己觉得,文学就是连接人类的一种感情纽带。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或者老舍的小说,并不只是写抚育他们成长的这种文化。我没有经历过中国人所经历的那些苦难,但是我读《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时觉得非常感动,因为老舍的写作能让我从自身的困境中走出来感受内心的真实。
    文学的影响十分丰富,是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文学与其他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学运用书面语言作为载体,与我们日常的那种短暂的、多变的语言完全不同,哪怕小说家坚持的是现实小说的写作,也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是对于语言的一种反思,作家是在支配语言,也是在服务和丰富语言。
    3杂志对实验性文学的作用我们经常提及,虽然我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考量这种文学,实验性文学这种说法是否合适,但可以确定的是,杂志在传播非纯商业性话语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没有这些文学杂志的存在,我们永远也无法进入超现实的梦境,无法看到乔伊斯或培奎特那种无逻辑的谜题,也看不到像法国诗人普列维尔那样的诗歌。
    对文学分析与语言当下性的了解,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揭示人类性格中隐藏的那一面。我觉得文学并不只是探索当下,而是探索一种永恒。文学展现的是我们与文学、历史、传说,以及在某种形式上与自然的这种天然的联系。
    我们这个世界是被技术专家、运用型的科技所主宰的现代世界。文学,包括杂志,就如英国小说家王尔德曾经说过的那样,是完全无用的。但这种无用有另外一层意思,这种无用是完美的。
    文学是无用的吗?我们的创作经验是否可以证明,事实恰恰相反?就像梦对于心理的不可或缺一样,艺术,尤其是语言的艺术,在社会的和谐和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的各类艺术,不仅在精神和谐的构建中作出了独特的作用,有时还能消弭隐存的暴力。而且,语言的艺术可以在不同民族中建立起一道桥梁,增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学习。
    来到中国,来到丽江,我觉得非常荣幸。这种荣幸取决于中国对文化的态度、对多元文化的崇尚和对其他文化的开放心态。刚才许钧教授在讲座中谈到了中国和美国在文学推广中的顺差和逆差,在这方面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和邻居韩国、日本对翻译都非常重视。中国历来(包括此刻)对文学有极大的热爱,这都体现了对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刚才许钧教授谈到文学翻译最根本的一个字:信(诚信—记者注)。没有信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翻译。我想起几年前我在美国参加一个翻译研讨会,遇到了一位印第安夫人。她问我:“作为一个翻译家是不是要捧着自己的译作跪倒在作者的原作下?”当时我无法回答。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她的话是不是体现了译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拜倒”是不是代表了译者对作品的信和热爱?
    谈到这儿,我还是想回到最初说的那句话。我在战争年代作为孩子,是遭受了很多苦难,因为在那个年代,梦想、书籍和面包一样缺少,那份和谐和想象的力量被武器所摧毁了。我想借助于艺术和文学书籍,我们可以保有一份希望,希望我们人类可以达到一种知的状态。如果人类无知,世界就一定不会有和平。带着文学对未来的这种信念,请允许我向大家表达感谢,同时我也祝愿《大家》杂志和在座的大家能永葆青春,祝愿丽江古城永葆青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